2019年12月13日-17日全国教师培训机构发展联盟发起的第二节互联网+名师工作室管理与发展论坛,很难得的机会参与这么高规格的学习。这一次论坛是一次“四有”论坛。
有咖,在不久前参加过联盟组织的N师学院网络培训,就对本次讲课的老师有所了解。有来自首都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办公室的鱼青主任,有华东师大的李政涛教授,浙江大学的刘力教授,深圳示范大学的张兆芹教授……等等这些教育教学界明星学者。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也有民间公益教育机构,互加计划首席教育官吴虹,微课程创始人李玉平。更有一线优秀名师工作室的经验分享。真的上接天,下接地。参加论坛的也是来自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确实是一场高规格的名师工作室论坛。
有料。作报告的每一位专家都是各领域的精英,他们不仅仅在学术上让我们佩服,更重要的是专家们的人格魅力、气场。主持人主持也不一味小结,也有思考、提问,甚至还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育界明星我们得追,这样的论坛我们点赞。
有度。在理论讲述中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实际操作中有可参考度,面对当代教育的现状还有态度。
有质。有前期准备和论坛专家的讲述,加上台下分组学员的交流互动,论坛的质量大幅提升。
参加培训都会经历赞同、回忆、不了了之三个阶段。会场上专家讲的困惑似乎解决了,专家提出的解决方案似乎可以实施,感觉身上特别有劲,时刻准备回到单位大干一场;结束以后发现只剩下了一些回忆,专家的独特风格,学术观点;再往后就不了了之了。所以我要趁着脑袋还是热的,记录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怎样的麻袋,怎样的口袋,怎样的脑袋
李政涛先生说,如何判断一次培训是否有价值,要看是否使我们眼界更开阔,是否引起我们的思考,是否解决我们的困惑。经历这么多的讲座,时间完全不够,台上专家感觉时间不够,恨不得把要说的全部告诉台下的学员。台下学员也没听够。
我们带着麻袋来扫,过去我们用笔把重要的点记录下来,现在有了手机,可以通过拍照的形式记录要点,但是还是不够,生怕错过哪个细节,得全场录音才放心。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麻袋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装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杂。甚至到后来就没有口袋和脑袋了。全程摄像或者录音,时间太长,都在现场听过了,哪有那么长时间回看、回听?后期又如何将习得运用于实践?最后,麻袋变成了黑布袋,扎个口丢进我们内心不起眼的角落。
为什么专家可以将事情想得那么通透?他们有不一样的脑袋。事实上不仅仅是脑袋那么简单,我认为还有生活、工作环境,专业、个人素养,做事、思维习惯。不同的生活环境就能遇到不一样的人,不同的人可以给我们不一样行为影响,不同的工作环境产生不同的工作风格。不同的学习经历造就不同的思维和三观。集合在一起就是不一样的脑袋。
二 、为啥学,学什么,怎样学
人工智能时期跟我们老师有啥关系?可能大部分老师还没意识到,人工智能到来将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影响的时候,我们头脑的第一个念头是,教师应该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吧?李教授更加深入的研究过这样的问题,能把当前热门的问题能研究成一门学问,是一种境界。每一次培训都会有种要好好闭关修炼的冲动,但当今社会的知识过于开放,真正闭关真的不符合实际情况。再加上人类社会丰富的文明,大部分人可能只是了解知识的皮毛有被迫通过手机填喂快餐文化。因此,学习在现代社会比任何一个阶段都变得重要。
学什么?大部分成年人无法像学生时代有大量的时间进行集中学习,所以全日制集中专业学习不现实了。其实是每一个人一生的遗憾。这种感觉我在听刘力教授点评的时候感觉到,只有理论扎实了,才更有说服力。或许我们也能开发课程,但真正课程中蕴含的课程理论、专有名词我们一窍不通。所以,与我们做的事情相关的内容要学。就像抖音很火的导游,有了问这是什么树?专门去链接景区的花草树木名称,习性,这叫专业,更是敬业。如果没有专业的理论支撑,我们完成一件事情回头看发现,其实我们连最本质的东西都没把握住。
怎么学?读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人只有在读书的时候心灵是清净的,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能真正听到自己的内心。所以,无论科技如何发达,请将纸质书籍阅读作为最重要、最频繁、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从书籍中获得最优质、最系统的资源。其次,片状知识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生活中中会遇见各种困难,而且非常棘手。这些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或许技能。当片状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形成一种体系,久而久之就成为稳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