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跟着老人家一起生活,有时候是爷爷奶奶,有时候是姥姥姥爷。
跟着爷爷认识了一些木匠工具,跟着姥爷看了很多小人书,并且被当男生要求了好几年。
记忆中童年的暑假就是西瓜和外婆家。
知了在声声叫着,正晌午,大人们都在午睡。我从姥爷的柜子里翻出各种小人书,看得津津有味,觉得很好玩。
姥爷发现之后就会故意放一些书在柜子里,然后我就翻翻翻,虽然很多都还看不懂。哦,姥爷早年是教书的,也是乡里乡亲们很尊敬的一位老人。
小学开始学习写作文那年,我跟奶奶一起去县城,奶奶在商场里给我买了对粉红色的发卡,我跑到马路对面的新华书店买了本作文书。
那年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奶奶不敢阻拦,何况买的还是书。我说是用来学习的。
那本作文书被当时的语文老师知道了,乡下的孩子很少买书的,她知道我家情况就很严格的对我要求说要认真跟着书里的作文学习,刚开始可以借鉴,慢慢的自己学习写作。
感谢她当年的严格,那本作文书我当时几乎都背下来了。作文写的也还不错,经常能够当做范文来被传阅。极大的满足了小小的虚荣。以至于后来坚持的很好,作文总能拿高分。
初中时,转学到县城中学,知道报亭里有各种杂志,就开始攒钱买杂志。小县城的孩子,或者不屑买书,或者家里有书。我的那些杂志经常被要好的同学们借阅,刚开始还能好借好还,后来就还回来的越来越少。
也正是因为那几年的杂志,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也得以保持跟外界的连接,知道一些最新的资讯。
后来根据杂志上介绍的书目,跑去新华书店开始买书,买不起的就做在书店看。
在一切为了分数的年代和环境里,感谢我妈对我的宽容,在保证成绩的前提下她不太干涉我看书的类型。
那时,开始看各种小说,有时候半夜躲在被窝里看,我妈还以为我在准备复习考试,叮嘱我不要那么晚睡。想想都有些内疚呢。
那年的小说对我尚未成型的三观有了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直到高中,最黑暗最难过的那段时间,作文课才是我最辉煌的时刻。
所以就觉得自己适合跟文字打交道,大学学了新闻学。
遇到了更多喜欢文字,喜欢写作,喜欢看书的人。
忽然对文字就没了那么浓厚的兴趣。但是正因为这些爱看书,保持持续学习的同学们的影响,一直还会保持阅读,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折扣,但还好没有间断。
读书的日子,会更加充实,更加保持头脑清醒。
但是读书不能在意数量,要自己参悟。毕竟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世界。
读书日,愿每天都是读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