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摩了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大概讲的是两代“匠人”对于吹唢呐这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我很是触动,也许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文化情吧。
两代匠情,百鸟朝凤。从前的日子,谁家嫁娶摆酒都不如焦三爷来院子里拿手一划唢呐来的气派。焦三爷爱唢呐,发自灵魂的喜欢,他更珍惜这份情,他说:“咱们唢呐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它责任负起来。”于是他就撑起了整片天。焦三爷收了徒,是个稚嫩的小娃娃,却向师傅起过誓“唢呐离口不离手”,当焦三爷将他定位接班人将“焦家班”交给他的时候,他也答应过要把唢呐在无双镇担起来、传下去,因为师父说过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焦三爷老了,但唢呐的气不会断,因为这份情扎根在土地里。“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只用在白事上,但这首曲子却不是什么人都受用的起的,无论你多大的身份,这只曲子是吹给德高望重、值得尊敬的人,而最终“百鸟朝凤”只化作了唢呐声和焦三爷的一座坟头土,焦三爷坐在太师椅上,羽化在这“百鸟朝凤”曲中,何其悲壮。
这种传统的文化如今受到新文化的冲击早已所剩无几,时代的变迁将这一代的唢呐匠驱逐殆尽,西洋乐、流行乐的出现,把黄土地上那一声唢呐淹没在了人海之中。当徒弟游天鸣带领他的“游家班”第一次出活的时候,请人来的家连“接师礼”都不行了,他将这件事告诉师父,只见焦三爷皱着眉头叹道:“哼,没规矩了,没规矩了!”他说,”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都是坐在太师椅上的,孝子贤孙跪倒一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还把唢呐匠当回事儿啊。“说罢眼神里仿佛闪过一度悲凉。是啊,时代变了,再没有什么人注意到原来那一腔豪情而 一头扎进了钢筋水泥的城市,也没有什么人在意那唢呐口里传出的民族情而将架子鼓、铜管乐玩的震天响,那些东西不是不好,但是再好那也是别人的东西,而我们,出生在黄土地上的子孙们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文化,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的原因就是它的“不同”,在这全球化的潮流中我们要在这“同”之中追求我们本身扎根的东西,来保护这文化中仅有的一点“不同”。
那些传统的东西,在这个信息时代早已很少被人们所关注了,这唢呐一样,那中原大地上奏响的老腔也一样,都在跟随这时间的步伐慢慢消逝着,但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在坚持着我们就不该放弃。也有人劝过游天鸣放弃唢呐到城里去打拼,但他却说答应了师父要将它传承下去,焦三爷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这部电影的结尾很悲凉,最后吹唢呐的也只不过剩下游天鸣一个,也许还会传承,也许就此完结。但我们的生活不能像那电影一样的结束,我们要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哪怕只有几万分之一的机率可以保留下来,我们都要为之努力,不为别的,只因为那是根,树若无根,如何成长,剩下的不过是枯枝烂叶罢了,保护那最原始的东西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让他们在几百几千年后还能感受到这黄土地最初的气息,还能看到那漫漫尘世中最初的情感。
电影中有一幕令我感到心酸。焦三爷命不久矣,躺在里屋床上,老伴喂着药,家里来了一个市局里的人,说是要举办什么“非遗”晚会,那人还没和游天鸣说完半句话,老爷子就在里屋喘着不均匀的气费力的说道:“答应他,天明......答应他......。”焦三爷将唢呐看作如生命一般宝贵,却让天明去接一场从未有过的演出,想当年那可是很多人求都求不来的,现在却让天明答应他,看的出焦三爷看清了现实,他知道如若不然这唢呐很可能会从此遗传,他明白唢呐的意义如今却同意他变成“非遗”,因为他想留住唢呐,留住这份情,即使这唢呐的一腔热情最终变成一直冰冷的文书。
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更是如此,他承载了我们乃至于中华大地太多太多的东西,他不是器物没了可以再造,传统文化要是没了那就真没了。其实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因为他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只是这世界太浮华,太喧嚣,以至于我们无法去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听听那滚烫的热血在我们身体里流动,听听那深埋在黄土大地下的一声怒吼,听听老一辈人对这文化的追求与渴望,那是你就会真正知道那种文化情是现在乃至将来任何东西都无法媲美的,有时候重要的人或事不是在将来,而是在过去。
在这个大街小巷充斥着流行乐、摇滚乐、交响乐的时代,不要忘了我们那最初的声音,从那小小的唢呐里迸发的是无与伦比的力量,那种力量沉稳内敛,却饱含情绪,那最初的声音直截了当的表达着喜怒哀乐,吐露着爱恨情仇,让我们在这复杂而多元的世界里寻得一刻的宁静与简单。
无论到了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最初的样子,还有这大地最初的样子,不要忘了那水墨丹青里的柔情,不要忘了这唢呐老腔里的热血,不要忘了中华文化里的优良传统,不要忘了百鸟朝凤的悲情,更不要忘了你最初的心。因为只有不忘初心,方能达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