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书名的翻译很有噱头,其实predictably irrational是“可预测的不理智”的意思。但是这个翻译又有几分精准,这个非理智的行为的发生本身就充满了怪诞,而它既然能成为一种行为学,也是因为它本身是有迹可寻的。
我get到的第一个点我成为“比较心理”。就是A,A-和B同时呈现在你面前或者B,B-和A同时呈现在你面前让你做出选择,首先需要说明的是A和B都在某个评判轴上具有自身的优越性。所以在A和B之间作出选择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里我们有了参照物,也就是A-和B-,那么这两个参照物会对我们选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那就是在上面的两个选择中我们会跟倾向于选择A或者B。参照物的改变对我们的选择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这就是“比较心理”吧。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例子就是同样3000元的豪车真皮座椅和沙发,很多人会觉得3000的真皮座椅对于一辆百万豪车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我们其实更长使用的沙发却犹豫了。
第二个点是“随机的一致性”。就像幼鹅会追随刚出生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一样,我们对事物的评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初定位。
第三个点是“免费的东西最贵”。15美元的a和1美元的b,我们也许会比较计算发现a更划算,满足度更高。但是14美元的a和免费的b就会干扰到我们的判断,很多人会选择b。这种不理智是免费施加给我们的。
第四个点是“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很多事情如果和钱挂钩,这个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市场规范里。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斤斤计较给我们的付费是否符合市场预期。但是如果我们去做义工,或者开展免费的咨询,这个事情的性质变了。我们的衡量环境变成了社会规范。所以很多事情我们要更多的让社会规范去平衡市场规范。这也就是“罚款”为什么没有“自责和愧疚”更有效的原因。
第五个点是“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人在冲动的情绪下,或者肾上腺素急剧增高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和在理智冷静状态下做出的决定相差甚远。所以在冲动的情绪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暂时停下来,等多一会儿再做出决定,不要在后来后悔。
第六个点是“拖沓的恶习”。面对这些拖沓的恶习,我们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我们往往在诱惑面前溃不成军,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把控,特别是一些强制性的自我把控。
第七个点是“关于所有权“,甚至是“虚拟所有权”或者“部分所有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我们总是倾向于关心我们会失去什么,而不是我们将要得到什么。所以千千万万要避免“所有权依恋症”。
第八个点是“多种选择会让我们迷失目标”。明确目标的指引会让我们的成果最大化。有的时候,没有必要去手忙脚乱地保持所有的选择。这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
第九个点是“期望的效应”,有些时候也会形成成见。对一个事物的预期会影响到选择和最后的结果。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品牌的力量,这种预期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十个点是“价格的魔力”。就像中国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一分价钱一分货。你会觉得贵的东西就是比便宜的耐用,甚至说贵的药见效快。不仅仅是价格,这是一种暗示的力量。还记得高考前老爸老妈让我吃的家传神奇药丸,现在想想完全木有可信度嘛。不过就是这种心理暗示一直在家里传承吧。所以不仅仅是在医学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适当地为自己增加一些“安慰疗法”让生活更幸福。
第十一个点是“性本善or性本恶”,探讨和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诚实”的问题。面对涉及诚实的大的越轨行为的时候,我们的超我才会被唤醒,告诉我们不要这样做。如果我们设定的那条线不够明确,我们的超我只会在睡大觉。出于某种道德准则的深思往往可以提高我们的诚信水平。特别是在需要做出相关行为之前这样的道德提点非常重要。至少我们需要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滑向不诚实的边缘,保持清醒。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行行业业都会有腐败和不诚实的事情发生。
“为什么现金能使我们更诚实?”其实这里是个蛮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敢偷可乐却不敢偷现金?”。与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去实习的时候拿公司的一个本子不会觉得有什么不舒服,但要是拿钱,哪怕2块钱,天哪,难以想象那种被良心谴责的感觉。往往看到现金会让我们回到自控范围之内。
最后一章是关于“行为经济学”的。其实,这里更多的是对于我们自身行为的认知。我们何其渺小,无论如何都脱不开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场景的牵系。我们总是自以为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其实这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只不过是站在我们的一隅所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