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今天又选了苏学士的诗,上周是杨万里的诗,两个人轮流选,我只能说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特意的。喜欢某个诗人可能是因为喜欢他的性情、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的经历,也可能是倾羡他的口福。
话说宋熙宁五年(1072)六月的一天,烈日炎炎,艳阳高照,苏轼相约友人们一同泛舟西湖。忽然之间,天色骤变,黑云翻滚,风雨大作,船夫只得将他们送至近处的望湖楼休憩。苏轼等人在望湖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狂风翻卷中的西湖景色,他酒醉之后不禁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写得豪迈大气,又刻画细腻,让人回味无穷。望湖楼也因苏轼的这首题咏,由籍籍无名变得名声大振。但其实,苏轼那天在望湖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是一首诗,而是五首诗,但最为人们熟知、传诵至今的的还是此首。几乎是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情境,宋元祐四年(1089)七月,苏轼知杭州时,与友人们再次雨中游赏西湖,于兴致之处写下了《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苏轼沉浸在与旧友相逢之喜的同时,想起了十几年前泛舟西湖时的风雨骤至,忆起了当时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情景,不由感慨时光飞逝。元祐五年(1090)春,苏轼卧病一月余,病愈后和同僚项长官再次登上望湖楼赏景,写下《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一词,以抒发心绪的孤寂苦闷,词中写道:“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从中也不难发现苏轼对望湖楼景观的由衷喜爱。
但是去年和儿子去杭州玩,特意去了望湖楼,真的不觉得望湖楼好看,因为它是后来重修的。找不到“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先把这个学期吟诵过的诗复习了一遍,然后把“诗意画”都挂在墙上,孩子们不由自豪地说“我们都学了这么多诗了!”是啊今天我们回顾了这个学期的学的诗,从春到夏,我们从“草长莺飞二月天”,到“千朵万朵压枝低”到“绿树阴浓夏日长”到“毕竟西湖六月中”,在时光流转中,我们“忙趁东风放纸鸢”,我们赏桃花、闻鸟鸣、看蝶舞、听蝉声阵阵;我们同欢乐共游戏,彼此陪伴,欢歌笑语,浅吟低唱。感谢这些美好的星期一,成为我克服周末综合征的源动力。
今天这首诗这节课我们怎么玩呢?想了好几个方案最后还是在课前被音乐细菌感染了,才头上冒了个灯泡,决定用乐器拟声、演奏来体验这首诗。
先是无忧鼓敲响,大幕拉开,创造一片闲逸氛围,然后镜头拉进,莱雅琴扫弦勾画出一叶小舟在水波粼粼的湖面荡漾,然后雨滴轻落房檐、荷叶上,雨大了,更大了,然后电闪雷鸣,黑云翻墨,大雨倾盆,倏忽之间,雷停雨住,只有房檐的滴水声和荷叶上滚动的晶莹的水珠,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净慈寺)……
孩子们都好棒,很快进入了状态。
我只能用余音绕梁来形容着随性又诚挚的演奏,孩子们认真地玩,玩得认真,他们的“真”无可匹敌。他们爱好世间美好一切、也成为“美好”!
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宋 苏轼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