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帕尔默学做教师
---------- 读《教学勇气》有感
高东艳
学习《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在蔡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拜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读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对于这本外国的教育著作,我需要字字句句地仔细琢磨思考。读书的过程是艰苦的,但越读到最后越能体会到那种读其他物所不能比拟的收获。作为一位从教已十几年的老师,这本书给予了一次我心灵上的圣洁的洗礼。它唤醒了我经过数年痛苦的内心挣扎后已似乎进入睡眠状态的工作热情。它也给予了我开始独立深入思考教育问题的动力与财富。作者帕尔默那种直面自己心灵的勇气深深震撼了我。他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我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受到了很多深刻的启发。
直面内心世界成为你自己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当初刚刚走上讲台,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是的正如帕尔默所说,我的确是一个热爱这一职业的教师,我自认为我有祖国的勇气与智慧去胜任这一工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总是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反思中,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自已的心灵世界。
古语说的好“境由心造”,说出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达到了怎么样的深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如何寻找自我,就处于极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自我认同,做到认识自已。另外一方面,教师也要自身完整,做到完善自己。
我们自身的所教学的学科,也可以是让自己寻找自我的一种途径。我们应当通过学科,来唤醒处于潜伏状态的自我意识,找回自我的教学心灵。当一个语文教师,能熟悉、研究起《论语》等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时,也许几千年来民族积淀,潜移默化在自己心灵的一些东西,会慢慢地呈现, “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校,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帕尔默认为,“教师注意来自内心的声音”的方式,可以是如大家熟悉的“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书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也就是:“要尽可能地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自言自语,和自己对话。
回忆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每天仿佛都在打仗一般,教师工作辛苦,尤其隐性工作量大,我觉得自己被追赶的没有自己这种所谓的自言自语的时间,现在看来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情。
教师的内心是自己最清醒的对话伙伴。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当教师和自已对话,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这样的教学,也得到了学生们内心默契的回应,真实地产生了共鸣,从而建立起了教师真正的威信。
“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我开始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试着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顺着本性去学习可能有帮助的策略。”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虚心虔诚地向身边老教师,外校的名教师学习,别人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在融入自我的教学的时候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就像我的原校的校长所说“很多教学改革以实验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我常常反思这个问题,现在我好像在帕尔默教授这里得到了解答其实,改变自己固然是一条途径,适应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话给我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们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艰难。哲学家周国平也曾告诉我们要“成为你自己”。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想着怎样照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来。也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