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整理书籍,翻到了小学时候写的一本日记,就打开来看了看,稚嫩的字体,朴实的语言,哪天发生了好事,哪天心情不好,哪天挨骂了,记录的一清二楚,看了几篇,觉得还挺有趣,就把一整本全都看完了,没想到小时候发生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
初中开始就不写日记了,平时也没有记录生活的习惯,现在回想起初中发生的事,除了重要的几件,其他完全想不起来。
不光几年前的想不起来了,就连今年的也都想不起来了。唯独只记得每天都很忙,忙什么?不记得了......
所以,前段日子我做了一个决定,为了以后能回忆起以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有过的一些感受,我要开始用写作记录我的生活。
刚开始写的时候,琢磨了老半天,不知道怎么开头,结结巴巴写完了一篇,回头读了一遍,发现逻辑衔接的不好,语言也不够自然......问题一大堆。
自从结束了应试教育,文章写的少了,没想到写作能力退化的这么快,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为了写起来能行文流畅,语言自然,我买了一些书来学习,下面我要分享的,就是我的“学习资料”。
这本《文心》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是叶圣陶和夏丐尊两位文学大师共同著作的一本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极为畅销,1949年后断档了三十多年,直到80年代才继续开始发行。自2008年第1版发行至今已被重印了20版次, 可见经典都是永恒的,就像著名的教育家陈望道为本书做的序“这里罗列的都是极新鲜的极卫生的吃食。青年诸君可以放心享用,不至于会发生食古不化等病痛。假使有一向胃口不好的也可借此开胃”。
贯穿全书讲了一个戏剧性的教学故事,包涵修辞、语法、词汇等等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作为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以改变对写作枯燥乏味的态度,激发写作兴趣。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有趣,所以一口气就把它都读完了,感觉从中找回了中学学过的语文知识。
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虽然很多人都推荐了,但是在这里,我还是想再推荐一遍。这本书是美国常青藤名校入学考试必备的读物,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布兰登·罗伊尔,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中文写作,一部分是英文写作,作者从作文的结构、风格、可读性三个方面,列举了20条四海皆准的写作原则,每条原则都用充足的案例进行了讲解,而且还配有13道写作练习题,非常适合作为写作入门书来读。
接下来介绍一本人手必备的写作宝典:《完全写作指南: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
在这本书中,作者劳拉·布朗用她独创的转盘写作法对写作进行了讲解,即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以及修改头尾相连的环形。按照这个顺序操作,就能得到一篇组织得当、逻辑严谨的完美稿件。而且由于是转盘式写作,所以可以从任意一步开始,不用生搬硬套框架,给予了创作极大的发挥空间。书中作者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各类写作的方法,提供了生活写作中的贺词、情书、讣告、菜谱、收据;校园生活写作中的提纲、议论文、个人简历;工作中的写作演讲、介绍信、求职信、发票等等二百多个写作模板,非常地实用。适合备在家中,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分享两本职场上经常用到的文案写作书:《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文案创作完全手册:文案大师教你一步步写出销售力》。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是麦肯锡公司系类丛书中关于文案创作的一本,作者是麦肯锡前顾问高杉尚孝,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对如何准确地理解、表达信息进行了讲解,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如何对已有的语文知识进行组块,书的第二部分是这本书的重点—文案写作,这一部分介绍了多种逻辑思考的方法和文案写作的技巧,每节中都配有大量的案例辅助理解,每章后也有相应的练习题作为巩固,适合用来对文案写作进行系统的学习。
这本《文案创作完全手册:文案大师教你一步步写出销售力》是1990年修订后的第3版,由于是精装版,所以外封是丝绒膜加烫金字样,在手感和视觉体验上都很不错。它的作者是“美国最顶尖的文案人”罗伯特·布莱,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8种基本的标题、9种类型的文案以及11种可参考的方法,中间还穿插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可以把它作为文案写作查询手册来使用。书的最后,作者还介绍了与文案写作工作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果你对文案工作感兴趣,也可以通过它来了解。
写作是最普通、最常见又最懒得做的事,但又是最能自我成长、自我发现以及自我提升的事。
文章的最后分享一些关于写作的句子:
只要肯努力,任何时候你都能写作。
——塞缪尔·约翰逊
一旦抓住了主题,语句就跟着来了。
——加图
没有什么比改文章更有趣。你看到自己说了些什么,接下来要探寻的是你想表达什么。这就像进行精神分析一样,只不过它是免费的。
——莉碧·奥尼尔
我经常会等着句子在脑海内慢慢成形,然后才写出来。但更妙的是能抓住它刚露头的那一点点,是开头也好结尾也罢,这时还看不清有什么,用力一拉,剩下的就都跟着出来了。
——安德烈·纪德
你要允许自己有写不好的权利。总得大体上写完,才能开始修改。即便是再妙的句子,你也只能暂时放在那里继续向前写,一直写到最后,到那时,你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拉里·格尔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