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脑不喜欢思考却又充满好奇
大脑只占人体体重的2%却要消耗25的能量,所以大脑天生就是耗能的,为了更好的生存,大脑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所以大脑的机制是不思考,所以面对学习学生不喜欢是符合科学的——人类的本能是求存,所以不动脑子对于生存来说节省了能量这是进化的优势。
但是,人类同时又天生好奇,又很愿意思考,这又是什么情况呢?事实上我们不喜欢学习只是不喜欢难度大的学习,因为学习需要思考,我们人类行动更多地依靠记忆。比如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常常沿用与上次做这件事的相同方式。这样最省脑子。
那我们为什么有时候愿意思考呢?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会产生多巴胺,让人有快乐的感觉。但这问题太难或太容易都不行。难度太低,无聊;难度太高,挫折;难度适中刚刚好。
所以想让孩子喜欢上学,最好的方式是给他们难度适中练习,这样他可以够得到摸得着,挑战会更有成就感。
2、事实性知识重要
现在很多人不认可死记硬背,提倡教孩子批判性思维。但是,推理、判断、问题解决等批判性思考过程,需要调用基本的背景知识。比如蜜蜂、蚂蚁、蜻蜓、蜘蛛谁不是昆虫?如果你不知道昆虫的定义,缺少这些实时性的知识背景的储备,你根本就无法判断。所以实时性的知识是帮助我们理解判断的。
3、调动学生的记忆
孩子能记住电视的情节,却记不住老师教导的内容,这是因为,人的记忆不是他想要记的事,而是他思考过的事。怎样让孩子的大脑更容易记住知识?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的学习内容有意思。比如故事化,引入因果、冲突、复杂度和角色等,组织学习材料。如果学习内容实在没啥意义,比如化学元素表,那么使用重复、联结和组块的记忆策略也可以。
4、抽象内容具象化
比如我们的语言文字刚诞生的时候就是为了描述身边的事物,是很具象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语言文字可能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多,就开始抽象化,这样对于理解就增加了难度,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知识,比如面对小学生,你问他三个苹果加两个苹果,孩子知道是5个,如果你问他三棵树又种了两棵树,他可能就算不好,因为种树这种场景他没见过。所以多举例子一种好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
5、刻意的勤加练习
重复练习最大的好处是加深记忆,比如打篮球,书法,乘法口诀,身体甚至大脑都能关联记忆,不动用思考就知道怎么做。
6、熟练没有捷径刚
孩子能不能在一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不能。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是基于掌握了大量背景知识,经历过大量练习,已经学到了深层的抽象技能。他们可以快速分辨出重要的细节,关键是还可以把知识迁移到相似的领域里。而入门者呢, 着眼于具体例子、浅层知识,很难迁移知识。学习的捷径没有其他,就是要积累更多的知识养分。
7.孩子大都相同
我们可能听说过有些孩子是视觉型学习者,有些是听觉学习者.....认知科学是不认可这个说法的,因为科学家(包括教育学家)根本就没办法区分不同的学习类型,并给出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所以不用考虑为每个学生定制不同的思考过程,让孩子在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改变不断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老师该怎么做?
1、了解孩子大脑的机制,根据大脑设计学习方案
2、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演讲技能做到刻意练习
3、根据教学反馈不断的做教学反思精进自我
4、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