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句话被无数的人反复引用,也被万千重视教育的家长奉为金句圣言。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
在她所创办的“儿童之家”,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将3-6岁罗马贫民区的普通贫寒儿童,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在她的《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总结童年期的一些特征是天然的,比如:重复练习,自由选择,秩序感,尊严感,书写与阅读,身体的发展。这些不是任何教育方法的产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教育的影响。但其本能的天然特性依然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正常化”教育,而这种“正常化”的过程,主要是靠儿童自主调节,大人只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关于适宜发展的环境如何来创造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发展特点,受到儿童的敏感性和儿童的本能指导的。
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受敏感性的指引,初步的心理结构已经产生了,这是生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也是相当短暂的阶段,心理特性一旦形成并固定下来,敏感性就随之消失了。
我们以蝴蝶幼虫为例,蝴蝶幼虫必须吃非常嫩的叶子,当蝴蝶幼虫钻出外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幼虫嫩叶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是光线!蝴蝶幼虫对光线特别敏感,这些幼虫沿着树枝方向向前爬,那里是最亮的地方。当蝴蝶幼虫长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时,它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由此可见,儿童的心理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儿童的敏感性和儿童的本能来指导的。
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接收了在墨西哥地震后幸存的孤儿,这些孩子在经历了地震的巨变后,变得沮丧、沉默、冷淡,难以进食和睡眠。负责照顾他们的修女,有许多人过去是贵族,他们教这些孩子像王子一样的用餐方式,用尊贵的礼仪来对待这些孩子们,虽然孩子们对食物失去了兴趣和自然渴望。
但他们对所学到的新知识和进行的各项活动感到很高兴,渐渐地,他们恢复了正常的食欲,睡眠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这些儿童在经历了巨大的精神洗礼之后,摆脱了灾难带来的阴影,恢复了往日的纯净与快乐。
2
而另一类生活在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下的儿童是富裕家庭的儿童,这些孩子由于从小物质丰裕,见多识广,对很多东西都没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在“儿童之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感官材料并没有对他们产生诱惑力,就是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
经过几天的适应以后,他们渐渐学会指导自己,开始对之前并不感兴趣的教具有了好感,一旦孩子发现了某种使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教具,他们就克服了生活动荡带来的那种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就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学会了全神贯注。
因此,无论是遭遇不幸的儿童还是富裕家庭的儿童,虽然在心理上都不够健康,但经过了自身的主导性的调节和外界的引导之后,不幸的儿童摆脱了地震带来的阴影,走出悲伤,迎来了快乐。富裕家庭的儿童也摆脱了物质丰裕造成的散漫,盲目,产生了专注力,这在书中被称为儿童的“皈依”,就是使孩子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这就是“正常化”的状态。这在儿童身上都可以很容易地形成。
这种“正常化”会在无形中,让不正常的心理品质消失不见。只有当儿童处于正常状态中,就能专注于让他与外界互相联系的活动中,进行正常的社交、互动等活动。
由此可知,引起儿童心理畸变的原因就在于:儿童不能采取他发展的独特形式,因为他在形成时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或者有冲突的环境。而当外部环境与支配儿童发展的内在本能相悖时,就会引起儿童心理的失调和畸变,其结果可能会伴随他一生。
3
当儿童心理畸变时,具体又会呈现出以下五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神游。孩子如果处于没有目的的恍惚状态时,常常变现出空虚、发呆和混乱的状态,现在的孩子们,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家长会无限制地给孩子买来各种各样的新奇玩具,希望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严重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推向“神游”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儿童在潜意识的一种防御措施。
第二种状态:障碍。这种障碍就是孩子会为自己筑起一座高墙,将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陷入一种无边的想象力的世界里,甚至是一种幻想的世界里,无法理解和接受外来的观念,显得不合群,孤僻。
有人会称之为“心理障碍”,这样的儿童,往往听不进去别人说什么,对身边出现的一切都产生了抵触,一开始可能是抵触学习,慢慢对老师、同学、学校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严重的话会导致厌学。这种心理障碍不及时发现,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第三种状态:依附。 有些孩子天性腼腆,顺从,使他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小时候会常常粘着大人,时时都需要借助大人的帮助,无法自己做主。事事要大人陪着,一起玩儿,一起看书,死死抓住大人不放手,从而显得懦弱懒散。
第四种状态:权力欲。对于一个不正常的儿童来说,常常会狐假虎威,利用大人的力量,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他知道这比自己努力获得的要多很多。事实上,孩子的欲望也是无止境的,第一次得逞之后,就会变本加厉,如果大人没有底限地去满足孩子的欲望,将会为未来埋下极大的隐患。那些被我们说成是不知感恩的“白眼狼”,其实都是大人从小一点一点喂养大的。
第五种状态:自卑。控制型的父母常常会让孩子总是处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处处限制孩子的探索,冒险行为,总是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想象力,以自以为是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铺路搭桥。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主导性,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主动放弃了创造和探索,最终导致沮丧和自卑。
以上五种心理畸变都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我们知道,现在大部分人的身体疾病都是情绪不好,或者心理问题造成的;是孩子在潜意识里抗拒某些冲突的发生,或者逃避不愉快的环境和责任。
频繁地吃药打针根本无济于事,只有发现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内在造成的冲突的地方,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其自由主导,为他创造一个以正常的方式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环境,很多疾病自然就能不药而愈了。
4
如何才能为孩子创造适宜的环境,真正做到顺应孩子的天性,由孩子自由主导发展呢?
首先,要交还孩子的主导本能。要相信,所有的生物物种都具有通过内在的“主导本能”保存自己的能力。这些本能也可以为生命初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尽管大人会认为新生儿完全缺乏经验,但他们内在的力量会帮助他们适应外部世界,并防止伤害的发生。这时成人要放弃已知的社会经验,回归婴儿的状态,去看待孩子的需要。
其次,尊重孩子的工作本能。儿童通过不同的活动可以将自己调整到正常状态。活动或者玩耍就是他的工作,通过不停地工作,慢慢构成了他的心理架构和个性,如果成人忽略了工作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就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无所适从,产生心理畸变。
最后,明确目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探知,摸索的,而成长如果采用越俎代庖的行为,不是辅助做事,而是大包大揽帮孩子搞定一切,就会严重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看似有爱,实则有害的教养方式实在是不可取。
鉴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性和本能的发展需要,作为家长和教育者,一定要为他们建立一个适宜儿童发展需要的世界,承认他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利,所有父母都是孩子们的生命的守护者,不是拥有者。
孩子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就在于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主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