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是苏雨琪的爸爸,您现在方便接电话吗?”
晚上八点左右,突然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小苏?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他的样子:瘦小的男孩,沉默寡言,对学习缺少热情,对他来说,课堂只是属于别人的舞台,他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已。脑中又浮现出上周在餐厅看见他独自一人就餐的情景。
安顿好女儿,回复小苏的爸爸,马上就来了电话。原来小苏很小就没有了妈妈,爸爸在北京工作,很少回来,平时的沟通仅限于电话,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最近小苏的问题日益突出——成绩下降、状态不佳、同学关系僵化……小苏的爸爸着急上火,便向我求救。
我也正想找小苏谈谈,听了他的话更让我觉得肩上的责任很重,可是这样一个没有安全感,缺失爱的孩子,我该怎样和他沟通呢?
思索了一天,周二上午大课间时终于有了灵感:小苏不是很爱读书吗?而且思路很开阔,今天晚上正好有阅读分享,就从这里入手吧!
大课间结束,我和小苏并肩回教室,边走边聊:“小苏老师想请你帮个忙,”他一脸茫然,“你很爱读书,而且很有自己的见解,思路又开阔,所以今天晚上的师生共读老师想请你第一个上台发言好吗?”“不行!”他想也没想直接拒绝了我。“为什么呢?”“我没做过……”语气中就没底气。“男孩子就应该有挑战自己的勇气,这才是青春应有的风格,不是吗?”我采用激将法。“不行,我还是不敢……”他直接低下了头。看来激将法行不通,“那这样,咱们打个折扣,第二个环节主动分享时你再上台可以吗?”我只好先退一步,“那……好吧!”他很勉强的答应了。“我希望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他点了点头。
看到他有所转变,我又继续深入谈话:“还有件事,老师特难受,就是那天你独自一人在餐厅吃饭,我觉得你太孤单了!”“习惯了。”他似乎不以为然,轻描淡写的说:“可是青春期正是交朋友的阶段,有了朋友,许多心里话、坏情绪也就有了发泄的出口。”“可以写下来呀!”没等我说完他就抢了过去,这是一个内心多么封闭的孩子呀!“写在日记里吗?”“不。”“不希望老师看到吗?”“自己看就行了!”我听了心里凉凉的,直接表达我的感受:“小苏,你这样说我很难受,我想走近你,可你直接拒我于千里之外,让我吃了个闭门羹,至少你应该让我走进你的心门,进去喝杯水吧!”听了我真诚而幽默的告白,他似乎也动摇了,脸上浮上一丝微笑。“那好吧,我写日记里!”“太好了,那下周我就期待你的日记了!别忘今天晚上的约定啊!”
晚上读书分享我充满期待,一次又一次给予小苏期待的眼神,可他不与我对视,把头深深的埋进桌子里,结果是小苏失信了!他又一次败给了自己。我有些失望,轻轻地走到他身旁:“忘了咱们的约定吗?为什么不举手呢?”“ 老师,我是抄的。”“那你应该主动写一份的呀!这样吧,你今天写一篇日记,就写这件事,明天交给我好吗?”小苏答应了。
可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收到小苏的日记。
一扇封闭已久的心门,也许早已锈迹斑斑,怎么可能指望一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呢?马卡连柯说:“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尊严,对于小苏这样长久缺失亲情和关爱而问题频出的孩子,帮助它获得尊严的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用爱唤醒他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想到这里,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