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哲学和关系疗法
最近我们的专栏一直在讲“关系”,关系和自我有一个非常对立的矛盾:关系是滋养着你,还是损耗着你?
如果关系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
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力空间,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觉到,关系在损耗着你。
马丁·布伯的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马丁·布伯的哲学,叫关系哲学;罗杰斯的疗法,也叫关系疗法。
罗杰斯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用马丁·布伯的哲学术语,可以说,当咨询师使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而当咨询师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罗杰斯特别强调的是,他的疗法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也就是说来访者才是咨询关系的中心,咨询师重要的是理解并接纳来访者的感受。他有一句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构建咨询关系的三原则
罗杰斯对咨询关系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构建咨询关系,他提了三个非常简单的原则:
真诚
共情
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很好理解,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因为真诚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前半部分容易,不骗别人就好;后半部分极难,因为要做到意识和潜意识的一致。
我们之前讲过“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更通俗的解释,其实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无条件积极关注,它也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顾名思义,无条件的爱就是,我对你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的自我被解放,孩子就能遵从自己精神胚胎的声音,走向成为自己的道路。
相反,有条件的爱就是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是有条件的,你必须达到这些条件,我才给你这些你想要的,如果达不到,我就不给。
现在的治疗流派,基本都接受了罗杰斯对治疗关系的论述,认为上面说到的三个标准非常重要,但大多认为这是治疗初期的事,而对罗杰斯来说,治疗关系就是全部。
罗杰斯认为,越是高质量的治疗关系,越能让一个人安全、自然、无防御地呈现自己,而这个人也就越能接受自己的种种体验,治疗就越可能成功。这里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成为自己。
机体评价过程
为什么这样的治疗关系如此重要?因为在日常的关系互动中,人的本真自我很容易隐藏,甚至会被扭曲。
我认为这里面的原因在于,人们获得的关注大多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它的逻辑是,你必须达到条件A,我才能给你奖赏B。在这样的逻辑下,一个人会获得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别人或集体认为“好”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拒绝、排斥,甚至是被伤害。于是,成长的历程,就成了一个不断学习修正自己的历程。
罗杰斯还说,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这个意思是说做选择的时候要听从你的机体,这个机体,可以理解为心和身体的总和。
如果我们理解了有条件积极关注,就会懂得,那些 “你必须达到A,我才能给予你B”的逻辑是会植根于我们大脑中的。你以为头脑中的东西,是你自己的,但其实常常是权威和文化传递给你的。
相反,如果你得到足够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你就会信任你的“机体评价过程”,其实也就是我前面讲过的“内部评价体系”。但是,对于习惯了有条件关注的人来说,很难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罗杰斯的关系治疗,就是试图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来访者感受到,关系原来还可以是这样的。
我认为,当来访者切身感受到这一点后,他在这个治疗关系里就会感到安全,从而慢慢放下防御,开始坦然、真诚地重新体验自己的重要体验,慢慢地学会接受这些体验。而按照罗杰斯的定义,体验,就是一个人的 “ 我 ” 。
当来访者在治疗中做到这一点后,慢慢会获得一种勇气,从而在现实中也能依照“我”的机体评价过程做选择。其他好的关系,也必然具备这样的因素。我在上两周的预告中,给大家留了作业,从留言中可以看到,让大家感动的、印象最深刻的关系,都是滋养了自己,让自己更加信任自己的体验的。
无条件积极关注
我的一位朋友,他刚认识我时,正好在和孩子围绕着两件事做无休无止的捉迷藏式的战斗。这两件事是吃糖和看电视。
我这位朋友,他高度近视,所以特别害怕儿子和他一样,虽然孩子现在的眼睛没问题。
他试图为孩子找到各种可能导致近视的因素,然后戒除掉这些可能性。比如说看电视多可能导致近视,所以他让孩子少看电视,他还听说,吃糖多也对眼睛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吃糖。
这是他的担心。但是对孩子来讲,孩子的感觉是,如果他不听老爸的话,老爸就会不高兴,或者不爱他,所以孩子最初试图听老爸的话。但是,看电视和吃糖的诱惑力太大了,老爸的压力又太强,所以孩子发展了各种方式,和老爸打起了游击战。
具体来说就是,当老爸在时,他就不吃糖不看电视,一旦不在他身边,他就疯了一样看电视或吃糖。
我这位朋友为这件事头疼不已,他把这件苦恼事儿讲给我时,我告诉他说:你在对孩子进行一个糟糕的催眠,就是“看电视会导致近视”、“吃糖会导致近视”,而孩子现在又控制不住地要这么做,那么当他这么做时,首先有和老爸对抗的罪恶感和快感,接着又有这样被植入的认识,那很可能,他和你对抗下去,糖吃了电视也看了,最终还近视了。
我的这个解读让他恍然大悟,然后他就不这么做了。后来,当他知道“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概念后,他就开始有所改变,无论孩子做什么,他都能从中发现积极因素,把无条件积极关注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比如,孩子考试不好,非常挫败,在家里发脾气,那他会先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行共情。共情后,会对孩子说,你看,你这么生气,是因为太想考好了,那我们就研究一下,以后可以怎样学得更好。
后来,他们移民国外,孩子在融入当地环境时有一年多的困难期,这位父亲更是坚持无条件积极关注。首先是关注孩子遇到的事情,接着寻找什么让他挫败,而挫败感背后的积极动力又是什么,然后去想怎么改变和解决。
他的这个做法起了很大作用,现在他的儿子心态很积极,总能在面对挫败时找到积极因素,在和朋友交往时也能很好地使用无条件积极关注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当你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今日得到
罗杰斯的疗法叫关系疗法,他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当咨询师使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而当咨询师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关于如何构建咨询关系,罗杰斯提了三个非常简单的原则: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原则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共情原则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当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而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推荐阅读:
关系09 | 珍惜规则与权力规则
关系08 |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关系07 | 全神贯注时,感应就会发生
用户留言
广毅huang
634 赞
儿子开学初三了。开学俩周后,我们全家去饭店庆祝教师节(我们夫妻都是老师)。聊天时,当我说到:面对初三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不管遇到啥困难,我和爸爸都是你坚强的后盾!话音刚落,儿子眼圈红了,我静静地看着他。随即,儿子的眼泪留下。我和爱人没理解他为什哭,但是我俩都没说话。我揽过儿子的头,让他靠在我的肩膀,就这样静静地让他哭真。爱人在旁边默默地抚慰着他的后背!一米八七的大儿子就这样任意地让泪水流,期间服务员路过餐桌,诧异地看着我们这一家人!共情,这是共情吧! 儿子哭过后。对我们说,我为我失去快乐的小学和初一初二的生活难过!初三了,我很多要做的事都没有时间做了,我很难过!再见了我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妈妈,我好难过! 我注视着儿子,为他的难过,为他真实地向我表达他的情绪体验而感动!那一刻我体验到了什么是“我”与“你”,我体验到了“爱”! 那天晚上哭过后的儿子显得非常平和。那天晚上爱在一家人中流淌!很幸福
9月13日 18:56
彭文峰
171 赞
确实,做到想到和体验一致极不容易,我自己就是理论太多,体验太少,感觉能力弱,写东西的时候也是理论多,体验少,包括这次的留言。很多时候想表现出来的,都是“好”的部分,积极的部分,心外面有很多防御性的壳,怕受伤,怕被拒绝,不敢坦露真实的自己。自己防御性的东西太多,表达内心太少,也难感觉到。上次老师提问问到印象最深刻的关系,自己就没有,原来,滋养了自己的关系才是最深刻的。
9月13日 18:25
小柚子
139 赞
武老师,我感觉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损耗关系。从小时候不断催促补课,到长大催促找工作,估计过几年还会催促找对象结婚。每一次都是有条件的要求,当我不按照他们方式来时,他们常常说一句话就是:“我不管你了,你这孩子就是管不了,没出息…。”也许父母会觉得他们说的不多,但在他们潜意识中,深深表达了他们要表达的意识。感觉我自己人生被强加了他们的意识,让我有无力感,和为难抵抗情绪。当我一个人在外地工作的时候,觉得是那样的轻松、舒服、自由。这才是真正做了我自己吧。现在感受了一下在外地工作的感受,感觉胸口上那块大石头没有了。感觉呼吸都顺畅了好多,也自信了好多。感觉那才是我的人生。
9月13日 18:44
小柚子
137 赞
现在在健身房推杠铃,听了文章进行了觉知。感觉找回了自己的力量。刚刚推20kg都吃力,现在能推25kg了。
9月13日 18:47
Tranquil~
97 赞
一段时间学习的随感: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心情好坏,一看到盛开的艳丽小花,都会由衷的流露出惊喜与感叹。在武老师的专栏跟着学习了一个多月,这几天又一口气读完了《为何家会伤人》和《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对自己对社会对各种关系的认识日益清晰。虽然免不了时有反复,但整体来说,身体越来越放松,似乎有股无形的力量在体内缓慢地涌现、积聚……在五岁上幼儿园前,因父母工作忙,加上家里姐姐多,我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乡下一亲戚家。亲戚家对我非常爱护,尤其是亲戚家奶奶,极其宠爱我。亲戚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溪,溪水清亮透彻,可清晰看到欢快游动的小鱼。每到春天,溪岸边开满了各色绚烂的小花,那里是我尽情玩耍的乐园。我的父亲内向敏感,母亲是典型的外向评价体系的人,别人对她的评价高于一切。进入高中后,我越来越敏感自卑脆弱。步入社会多年,历尽各种艰难挫折打击。但每次在最难熬最迷茫的时刻,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不但能使我摆脱困境,而且还能踏上我人生中更高一层的台阶。是我生命中绚烂的小花一早就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吗? 此阶段的我感觉又回到了童年开满小花的小溪。
9月13日 18:20
我是谁,我要去何方
78 赞
现在,大多数父母培养孩子都是有条件关注,即让孩子听话,向自己认为\"好\"的方向发展,这样才给予更多爱,如果不听话就会教育和惩罚孩子,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多数不能活出真自我,而这种关系又会一代代传承下去。从现在开始,我要给孩子无条件积极的爱,不断滋养孩子,让孩子活出真自我。
9月13日 18:26
奕彤
67 赞
这样说起来,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其实是适用于对待所有人的,目的还是让自己从关系中得到滋养。那因为有了目标后,是不是又变回“我与它”了?换句话说,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操作的动力,应该源自于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做到的因素是哪些呢?都是值得思索的内容。
9月13日 18:14
甜小腻
64 赞
我想起了自己开始,封闭惯了,自己不去感觉自己不说,居然连对方的共情都会拒绝。如果说共情是关系里最滋养对方的起点,那拒绝共情应该也是非常大的伤害吧……在这个感悟里,我看到了自己无意识残忍的味道。有些(也许很多)关系都是我“主动”拒之门外的吧。潜意识总想着,不被看见才安全,不和人接触最安全,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大概我自己就是罪恶本身,否则为什么我的世界里有那么多理直气壮的伤害?今天想到这个,有一点点忧伤。很多友善的地球人呢,都被我拒绝啦!
9月13日 19:36
Sabrina Fang 方兴
61 赞
如果关系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力空间,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觉到,关系在损耗着你。吴老师,太神奇了,今天我和人沟通的时候,在有些权利争斗的时刻采用我和它这样的模式,太酷了,捍卫自己而且对方其实也很开心,当然我和它和我和你要结合在一起用!我和它这种关系是不能滋养人的,所以我特别希望可以一直和人用我和你这样的方式沟通,感觉特别滋补特别温暖!但是今天我开始意识到,我的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没有运用我和它造成的!比如如果有人不太尊重我的时候,以前我特别沮丧,还想用我和你的方式沟通,很挫败,现在就用我和它模式,咱们的关系本质是什么?双赢局面就是互相尊重,那我们就得这样相处,不管你在想什么,带着这样的信念去相处,暂时屏蔽我和你的模式,或者少量我和你模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感觉自己更有个性更灵活更有力量了!对方自然会有变化!谢谢武老师!
9月13日 18:16
Sommy
51 赞
今天这篇文章真的是太有感触了,也写一写我的经历和感触吧! 开课的时候在介绍页看到,看到\"过于揣测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突然一下像是求生欲一样自发地开了课,也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最大的尝试就是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开始负责了,努力不再听从别人给我灌输的观念,而是自己做选择,自己负责后果。刚刚开始这样子做真的很痛苦,无数的悔恨和担心自己的选择,甚至希望自己回到那个母亲怀中的小女孩,不用这么痛苦的成长,但是还是坚持着要自己走。结果我开始这样子学着做自己以后,就发现了我和我自己的关系改善了—— 之前我的脑海里无时无刻不回响着对我的怀疑和批判,内心比学心理之前还痛苦又折磨,但是有一天突然很难受,我在日记本上写:我不愿意再重复别人对我的伤害了,我都觉得自己内心很痛苦很脆弱,我想好好爱我自己。以后就和自己和解了一些,我想这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共情吧。 期间有那么几瞬间我可以不顾外界的眼光,纯粹地听从自己行事,发觉我也有很多活力,我也可以一边洞悉别人对我的反应,一边继续看自己地活着。之后我就慢慢地在改变观念,以前觉得父母的标准就是一切,现在我渐渐地开始反驳,并且听我自己的心声,我甚至可以告诉我的头脑,我就是个普通人,做不到完美,我只能学着做好自己。以后我也慢慢地给自己加油做自己。我想,这也是因为自己有力量了,对自己越来越真诚了。 对自己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暂时还做不到,但是我在加油努力,脑海中的声音渐渐变得小起来。一开始,我也觉得改变简直是要我的命一样,有一次做功课时试着痛苦地放下了自己的骄傲,让自己体会脆弱感,自尊被打击感,结果发现没想象中的难,体会了就过去了,也放下了一些执念,感觉自己变得更加灵活了,好像很多改变都可以接受了,所以,我相信,我还是很有机会可以做到的。 我的心理学历程真的是一波三折,螺旋上升,越了解自己,发现的痛苦越多,奇妙的经验也越多,人还真是挺神奇的,成长也很神奇。我现在才20多,男朋友都没谈,专心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期间无数次想不管了,但是我深深地觉得,比起把选择权丢给别人后,再来经历父母那样痛苦的中年危机,我还是趁有条件现在就加油吧。结果也没有让我失望,虽然我还是在进程中,但是感觉总体是上升的,目前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好,和解多了,我也发现,最近的我也更加能够感恩父母了,感恩美好的夕阳景象等等了,可能是心中的爱投射了出来吧。 接下来还是要加油学习,希望能够和周围人也构建很好的关系,希望自己能够敞开心扉。我特别羡慕有一类人,他们对世界和周围人有一种深深的信任,能够看到暖暖的爱,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那样。不过还是得劝自己,完美不存在现实生活的整体中,只存在于飞流而逝的片段之中,希望我能够真正放下对自己的苛求,好好过地学习关系,好好活着,也祝所有人都能够大大的进步。
9月14日 3:23
奔的4
46 赞
有时候在朋友圈你给别人点赞,会不会有那么一刻突然想起,这个家伙从来不给我点赞,为什么我要为他点?当你关注你这个行动,可能达到的目的与结果,你们就是“我与它”的关系。
9月13日 19:27
月儿圆
43 赞
我们一切外在关系模式都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关系模式的投射,所以,一切爱都是爱自己,一切恨也是恨自己。我们终究都要走上过好自己的人生,活出真实自我的道路上。
9月13日 18:13
慢魚
43 赞
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仿佛看到咨询师放下自我的本真,抚慰着咨询者的自我。我想除了“爱”,没有其他解释。想努力体会这要诀,然后拥抱家人。
9月13日 18:11
潜浅,
34 赞
以前在关系当中,我是属于有透支性人格的人。就像昨天武老师在课程中说的那样,总想让别人亏欠自己,不想自己欠别人的。分析原因要追溯到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这样的心理让我在处理朋友关系或者同事关系经常是一个“烂好人”,一是在掏空自己。现在的自己对于一直消耗自己的关系,试着扭转,实在没办法改变的就选择了远离。这样的处理反而让自己更轻松了。在听了武老师的课之后,也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了。
9月13日 18:41
桑尼
29 赞
一段关系中,无条件理解和接纳别人,同样也无条件理解和接纳自己。有时候在工作中,有些我做的不好,通常事后我会自责不已。现在我明白,事情过去了,接纳犯错的我,再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下次要做好。老公最近事业很不顺,工作压力很大。我经常很用心地倾听老公跟我讲他在公司遭遇的情况,我理解接纳他所有的情绪。老公跟我说他要是失业了,会不会责怪他,我让老公放下心来,如果失业了,我们完全可以积极地计划下一步生活。
9月13日 19:02
自由之翼
26 赞
周六和儿子爬山,下山途中他的小包遗忘在路边了,走了挺远才发现包丢了。物品虽然不是贵重物品,但我还是重新爬上去,帮他把包找了回来(幸运的是它没有被人拿走)。告诉他,虽然里面没有贵重物品,但这是你的东西,对你重要,那就对爸爸也重要。虽然二次上山很累,但也要去拿回来。我想,这应该是爱。
9月13日 18:59
烹小鲜
24 赞
武老师的心理学真好,不仅能让人明智,还能救人于危难之中。与武老师同龄的我,从十年前就想搞懂四十不惑的道理,四书五经,中西哲学无不涉猎。虽然小有心得,可是心中之惑终是不能释怀。这门课听到今天,感觉来了,好像被电到了,眼前的迷雾尽散,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打通了七经八脉,又像性高潮后的余温,这种感觉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后来慢慢平静下来。但,再也没有回覆到以前的迷茫状态。佛说:不可以执着。对爱情、事业、理想难道不应该执着吗?那么对什么不可以执着呢?原来是对“恨”不可以执着!原来我一直以“恨”活着,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这周的课程教会了我,爱与恨的关系,教会了我任何去爱,如何才能不恨。我放下了“恨”的执着,重新获得了爱的能力,知道了该珍惜什么。心中的阴霾尽散,望出去都是阳光明媚,繁花似锦!我会精心呵护这种感觉,让她陪我一起走过人生。在此真诚地感谢您!
9月13日 22:06
Winnie
24 赞
每天听武老师的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算不算是一种滋养关系呢?
9月13日 21:30
右手链
22 赞
我爸爸对我应该属于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不会为了我的成绩好坏而打骂我,最常说的是。尽力就好。反观我那些经常被父母因为成绩打骂的同学,反而成绩不如我。压力又大,越学越不开心。自然越发学不好。
9月13日 18:29
Origin
20 赞
小时候也经常和家里人“捉迷藏”,不光是吃糖和看电视,还有买玩具、玩电脑游戏、和同学偷偷去网吧甚至看岛国小电影…现在想想,很遗憾,家长对待我的方式是有条件的关注,导致的结果却是“捉迷藏”时和家长博弈的过程,产生了比“捉迷藏本身更大的快感。每次学习武老师课程都让我感到心惊胆颤,我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养育的方式现在看来很多都是些错误的方式,我心里之所以会产生一系列的阴影也正是如此。同时我也很庆幸,在还算年轻的时候学习了武老师的心理学课,让我有机会自我疗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谢谢武老师!
9月13日 18:23
sheldon
20 赞
本心即为道、技术即为术。两者都很重要、有了好的本心技术即会不自然使用
9月13日 18:21
想想
18 赞
武老师您好。赞同您的理论。但举的例子大多是家庭关系,希望您能多讲一些职场及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因为它们很难或不适合变成滋养型关系,应该怎么处理,谢谢
9月14日 8:36
宁静
18 赞
对每周的咨询充满着期待,虽说咨询过程中会触碰到伤痛,也不妨碍自己的期待。因为良好的咨访关系,让我放下大脑和咨询师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个过程就像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过程。咨询真正对我产生作用的是,从怀疑他人到相信他人,原来有人真的可以这样无条件的对你。当自己体验过后,就会把自己得到的传递到周围重要的人身上。咨询过程很美妙,也充满荆棘!
9月13日 18:15
沉香
16 赞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我来说是一个新词。细心回想自己生活中的所有深刻体验,似乎只有一次有这种感觉。当时只觉得在关系中非常放松,自在。也不由自主的打开了心扉。 无条件的关注对方,需要的是宽广的胸怀。无欲无求,却尽最大努力去接受并理解对方,也就是老师以前提到的现象场吧!没有任何目的的进入Ta的现象场,感知Ta的一切,给予理解和包容,写到这里不仅热泪盈眶。 成为真实的自己,逐步了解形成现在这样自己的原因,了解原来脑袋里自己给自己下的各种条条框框,并非自己真实的思想,而是权威和文化的烙印,知道了这些,真心感觉松了口气,为什么长久以来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侦结点终于浮出水面。 学习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学习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寻那个早已失去却不自知的真实的自我,用抱持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家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滋养关系。
9月13日 21:33
支支笑
15 赞
目前自己遇到的损耗性关系,基本都是被索取类的关系。对方理所当然地从我这里索取,毫无感恩之意。接触一段时间后,总有自己快被掏空的感受很不舒服,要不然我就逃离,逃离不了就尽可能少接触。现在想想,可能我需要尝试用权力规则对待这种自我感受是损耗性的关系。能逃离就逃离,必须面对的就用权力规则干回去。觉得快被掏干而没有及时制止,可能说明了我的滥好人心态。需要在调整关系期望的心态下,必要时怼回去。发现我想起关系总是首先想起负面类型的,我这是有多期待“我与你”滋养式的关系。可能自己内心有个缺爱造成的大黑洞,需要自己填起来。
9月13日 18:41
Kevin
14 赞
对孩子的无条件关注,就要避免用自己的情绪来要挟孩子,这个提醒太重要了,脸红一下。
9月13日 21:25
冰啤
14 赞
这节课实在太及时了,我自己正在摸索,为什么会在回到原生家庭时有那么深的被消耗及无力感,哪怕只回去一两天,也要缓好多天才有精神。原来是消耗型的关系。
9月13日 18:47
U
14 赞
订阅老师的专栏,真的刷新了很多的观念,现在回想起来终于发现自己在家庭里,和父母亲还有其他亲戚的关系为什么会是不怎么亲近,原来都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造成的,形成了这种损耗性的关系,就需要很多的精力和能量去做一些满足他们的事,才能得到相应的回应,所以自己潜意识里面就是在反抗这样的关系,现在细细想来,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真是无处不在阿。
9月13日 18:32
自思自叹
13 赞
真诚、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我和你滋养,我和它损耗。一直以为与孩子的关系算好的,孩子在我积极引导下明显比玩伴更快乐更有趣,我还挺有成就感的。但今天老师的例子让我愣了一阵,让我想起孩子在我离开那天小声和爱人说的话,“爸爸走了,我太高兴了“。原来我还是给了她很大压力,在她看来与我的关系并不是滋养关系,也有损耗,我得和老师多学着点啊!无条件积极关注!
9月13日 21:10
顺其自然
12 赞
现在室内温度23度,宝宝还要光脚。对这个事情,我很头疼,看来是我过于担心了。“无条件积极关注”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我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又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