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寻找共同发声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在本课中,将继续探究发声物体,通过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的振动幅度大小寻找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即用力敲动发声物体,产生的振动幅度大,所发出的声音强;轻轻敲动发声物体,产生的振动幅度小,所发出的声音弱。
而在本课开始,我通过使用不同力度敲击鼓面,让学生去听声音的大小,从而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一般会想到与我敲击鼓面的力度有关。接下来,我将通过三个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发声物体(即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动时所产生的幅度大小与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在钢尺和橡皮筋的实验中,学生一般都能观察到振动幅度的大小,而在鼓面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够明显,我会顺势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观察到鼓面的振动呢?”,结合前面的学习,学生一般都能够提出借助绿豆等物质帮助观察。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将观察到的振动情况画下来后,我会让学生统一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物体的来回振动,振动幅度越大,中间的直线就越长。在这个实验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基本是一致的。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课程最后,联系前面几课学习的内容提问“我们为什么可以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学生可以通过前面的学习回答出“因为耳朵有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结构”,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声音强弱引起鼓膜振动的强弱不同”,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声波的传递,声音产生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声音越大越强,导致空气振动越强,最终传入耳朵内,引起鼓膜的振动也就越强”等等。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比较犹豫的一点是,从一开始就抛出“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是否合适,虽然学生最终都能准确的回答出是由于敲击乐器的力度与关。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始终有一种已经把答案揭开了的感觉,对后面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不是特别能够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