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成长阵痛的人,什么样的词眼最能让你动容?
共生关系,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分解“共生”一词,即为守护、献身。
守护,献身,这两个词虽然轻易到几秒就可以说出口,但是,对于两个陌生人来说,这两个词足以让情感燃烧到一发不可收拾。
一、导演、编剧
看《少年的你》,脑海中总是不自觉的想起三部作品:《白夜行》、《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悲伤逆流成河》。就小说而言,《少年的你》毫无疑问是融梗的“再创造”,不同的人设剥离到一个熟悉而又压抑的高考校园情境中,同样的主题,却也有了不同的概念。
原本这样一部由融梗小说进行再创作的电影,很难让了解故事梗的观众感动。可是,因为导演不一样的蒙太奇手法,编剧别具一格的改编,让作品出现了不一样的共情方式。若将电影拆解,可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少年们感情心路历程线,一条是校园欺凌的情节线。倒叙、插叙,组合剪辑、故事反转、时空闪回,不同的场景交织,像是把梦打碎重建的过程。在商业片时代,亦能展现出导演和编剧的自我意识。
选择这样一部有争议的小说去拍摄,风险极大,有不爱惜己身之嫌,但是创作团队还是选择了这条难走的条路。
说服自己去看这部作品,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自我反思,好的作品该是什么?抄袭是什么?观众是什么?
曾经在不合时宜的高考前夕,给自己列了很多的电影清单,那时候,每天几乎两部电影。第一遍看情节,第二遍看细节。那些故事,时至今日,再去回忆,已经模糊不清。但是那些观看时候的思考依然保留着。好的作品也许不能直接带来鸡汤般的教育,但是它往往引发思考,让我们在思考中了解。世界是具有极强包容力的,任何的存在即合理,错的,对的,争辩的意义在于思考,不在于输赢。
抄袭,是创新的对立面。市场确实需要一个好的环境鼓励创新。但是毛爷爷也说过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似乎在支持抄袭,却不知抄袭还有一个旁支,名曰:引用。引用别人的思考,引用相似的情境。后来,小说中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词,叫做“融梗”。当然这是美其名曰,我不否认,它是抄袭,一种作家自以为高明的抄袭。也因为“融梗”,我才有了几番思考,该不该看由“融梗”小说改编的电影。
最终,抱着强烈的想要了解故事的心态,我决定先去电影院一睹为快。这次,我没有后悔。电影已不再是“融梗”之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小说是不会抄的“融梗”,电影是编剧和导演的艺术再加工,此时电影里的少年,只是他们,不再是东野先生笔下的那些角色的缩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可能这种说法有些接近诡辩论。但是,有一点是无法推翻的,创新的基础是继承,很多人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电影和小说画上了等号,那才是真正的抄袭!
我们日复一日的成长,看着自己的变化,身边人的变化,我们都是这场正在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观众。观众,往往有表达自我看法的冲动,觉得和自己三观一致的,举起手轻轻鼓掌,觉得和自己观点相悖的,便怒发冲冠,殊不知,怒发冲冠不是个贬义词,争辩,这是个多么充满活力的行为。争辩往往是年轻人的专属,而年轻,又是多么美好的一个词汇。
林语堂先生在《风声鹤唳》中言: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而我却觉得,年轻人的争,不大争,有的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感。小争,可引发思考,小争,亦不伤和气。不同的思想之间碰撞,是观众引领的一场百花齐放盛况。
二、演员
演员,最初我对这个职业的认知是共情者。通过自我设置场景,走进场景,与角色共情,并将这种共情传递给观众。也是最近通过观看《演员请就位》节目,看到陈凯歌导演导戏,才发现,演员也是自我创作者。共情的过程往往难控,怎样通过技巧展现出演员感受到的情感,这便需要演员的自我修养。
作为观众,我们的生活便是故事。但是,往往生活的故事过于平淡,柴米油盐便是一生。追求一次别人人生的共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幸运。而演员便是这样一位幸运而又不幸的观众,观角色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情感历程。
那么,演员应该是什么呢?从选择角色开始,层层把关,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于社会反思的,还是方便共情方便把控的?
就像是我们生下来就有了自己的父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世。演员有时同样无法选择自己演绎的角色是什么?坏人、好人、有争议的,没争议的。他们工作的KPI就是所谓的“演技、态度、三观”。
在这部电影里,主人公叫陈念,叫小北。他们是十几岁的少年,他们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陈念学习优异,家庭艰难,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启不一样的未来人生,她善良却不懦弱,在面临校园暴力时,她选择相信一个并不了解的小混混,这时不是荷尔蒙作用,不是一见钟情,是临死前的苦苦挣扎。小北是她牢牢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小北,一个自我成长的小混混,他想象着过去妈妈对他的爱,也尝尽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他玩世不恭,他讲究兄弟情谊,他的世界除了陈念,有妈妈也有与他无关的陌生人。只是因为被陈念善意的帮助和朝夕相处,才打开了他半封闭的情感大门,他想守护她,于是,共生关系出现了。
他们不是雪穗和亮司,也不是石神和靖子。他们只是他们,虽然同样是守护,虽然同样愿意献身。但是,只因为他们是少年。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展现演员表演力,非常自然的小细节。在那一刻他们不是演员,只是那个叫做小北和陈念的少年。
三、曾经的我们
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作品应该引发话题去思考去讨论:校园暴力如何解决、遭遇校园暴力后的心理重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加强公安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是否需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心理培训等等。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少年的你,也曾是少年的我们。为什么十七八岁的我们可以无惧艰难,迎难而上。现在阻碍我们积极乐观的因素有哪些?年龄的增长往往与心态的老化不成正比,如何保持年轻活跃的心态?同龄人中,总是有人可以在岁月的流逝中,抓住一丝乐趣,那是心态上保持的鲜活。
不断在不同的故事间抽离,不断的与他们共情,不断地引发思考。
小小的争辩一番,只表达态度。仿佛间,我们还是十七八岁骑着白马的少年,手中挥舞着马鞭,哼着悠扬的歌,在夕阳下载着窈窕的姑娘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