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1-2017.3.20百日读50本书,百日码字30万(截止2016.12.10,简书上原存字32627个)
7/50:《【超】文章法》 【日】野口悠纪雄 著
迷上了码字,在疯狂的看关于写作方面的书。今天看的是关于写作的第1本,阅读用时40分钟。
这本书,写了什么?
先看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1、唯有信息最重要。
2、建立框架。
3、增强说服力---加强说服力。
4、润饰文章(也就是修改)。
5、动笔则成功。
在读正文之前,浏览了前言和目录,确定本书的阅读重点是第1章和第5章。一本书的前言(序言)、目录,有助于掌握一本书的全貌,从整体上有个了解。所以,必须重视前言和目录的阅读。
第一章说了什么?
1、
什么样的信息才能输出?(这里的信息,指的是事件、观点、思想、情感等)
有几个条件:
首先就是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要传达的信息,一定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表达清楚。
其次,这个信息是自己觉得“非写不可”的,挖掘那些“应给写却没有的”的信息。
第三就是,输出的信息必须“对准焦点”。那些把所见、所感原原本本写出来,是该忌讳的信息。还有那些宽泛的,也就是肤浅的,也是该忌讳的信息,不要输出。
最后,信息必须有价值、有意思,能引起读者兴趣。
2、
知道信息的重要,那怎样寻找信息?
作者给了我们两个方法,一是深入思考,二是在对话中,学会提问题。
关于深入思考,这个对很多读者来说,有点拿捏不住。书里没有具体告诉读者怎样去“深入思考”。
我的理解是,只有多读书,并用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增加脑袋的输入量。换一句话,“深入思考”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有一定量的输入。有了大量的输入,才能进行“深入思考”这个动作。
第5章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只要动笔则成功
准备不充分也要开始写。拿起笔,立马写!
只要写了一点点也没事,那必须写下去,文章就能壮大起来。
“只要动笔就能写完”听起来简直就像魔法一样。但是,你试着经历和摸索一下就知道了,这句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真理。
作者为什么说,唯有信息是最重要的?
信息是一篇文章的内核,信息本身的重要性占80%。
看这个例子,同样是写“坐地铁”:
例文1:地铁总是很拥挤,特别是早高峰时,非常拥挤,连报纸也读不了。难道不能想想办法么?政府的城市政策究竟是怎样的?
例文2:听MP3学英语,最适合的环境就是地铁上了。因为在地铁上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更容易集中精神。不管车上多拥挤都可以听。这样的上班时间也就没有那么难熬了。
哪一个更受读者喜欢?
同样的材料,传达的信息迥异。文章给读者的信息要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篇文章,不管你用什么框架,用什么技巧,所传达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读者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作者在开篇就说,唯有信息是最重要的。
确定了要传达的信息,这篇文章就成功了80%,剩下的20%就是动笔写。而很多人,就被困在这个环节里。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路。那就是,动笔写,则成功。
很多人,就会想:
动笔真的就能写下去吗?
1、
我的经历,告诉你,动笔能写下去。
我用番茄钟来计时,在25分钟内,能码字1200个左右。确定信息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停下来。千万千万不能一边写一边改,边写边改会破坏行文的整体性,还会导致写作时间拉长。修改,是等全部写好,再润饰修改。用电脑的好处,就是修改非常方便。
2、
动笔写,其实也是一个重新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只有开始写了,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在写的过程中,你的大脑会自动搜索文章所需要的材料,过滤、加工,组合、翻新。
不下笔去写,你的大脑就是停滞的,因为你没有给大脑分配任务。大脑其实是个非常懒的家伙,得逼一逼大脑。逼着逼着,你的大脑就优秀了。
看了这些关于写作的书,有用吗?该怎样做?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肯定有用。
看书,特别是作主题阅读,能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真的用心去做了的,肯定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再说,阅读也是在增加输入量,多多益善。
看书之后,最重要的是,去落实,去实践。要看写作方面的书,更重要的是去写,大量的码字。每天码字500个,和每天码字5000个,绝对是有区别的。不要寄希望一蹴而就,一字成大师,一夜能成名。
看书不动笔,就如纸上谈兵,费了脑子,做了无用功。只有在码字过程中,才能真正的掌握书的精髓。
写作有捷径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的写作捷径,那就是:多读书,更要下笔去写,而且是立马动笔去写。
2016年12月18日夜22:46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