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说读书可以提高个人气质和修养。我认为此话太偏颇。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不是一天得来的。气质,也不是看看低俗“三观”的报章杂志就能培养出来的。不排除一些悟性高的人能从流行漫画和网络小说中悟出些人生的基本道理,但那终究是少数。
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听音乐只听流行网络歌曲,也不管歌词内容写的是啥;追剧只追当下最新电视剧,也不求其是否与原著一致,是否涉及抄袭;看小说就看网文,图一时爽,到底获得什么,就只剩发泄而已……
我们在浮躁的年代待了太久,可供娱乐身心的也愈来愈多。连书店、报刊亭中的名家书籍几乎被琳琅满目的娱乐杂志或畅销书所替代。
据几年前的上海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中学生未看全四大名著。当然,你可以说学生还小,有的是时间去补充阅读。可很多成人在购书上也呈现了功利化趋势。《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经常买文学名著的人只占33.8%,60.2%的人常买专业学习用书,47.7%的人购买生活类书籍。
读者对于阅读趣味的浅薄化,也与当代一些作家的创作匮乏和枯竭有所关联。当代很多作家少有通读经典作品的,而这又是当代读物浅薄化的原因。当代作家的创作匮乏即意味着他们不能把读者引向更深广的经典,遂令读者品味愈来愈浅,造成全社会读者的文化水平下降。
只消看看那些书店里,除了畅销书籍,别人很少看其他书籍,看工具书也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升职加薪多个筹码而已。盲从,或者为利所趋,这样真的能培养出你想要的气质吗?
2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热爱该是纯粹的,听从内心的召唤。想想古时的读书人,诸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怕是你我都耳熟能详。与今日大多数人相比,他们不把读书当任务,而是发自内心。正是这份热爱让人无论在何时何地,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嗅出书的馨香,提高自身修养。
书,只有在我们的心中镌刻,经过沉淀,才能成为我们内心修养的一部分。鲁迅先生曾在三味书屋读过书,如能将书本内化为自己能理解的“三味”,你就能到达另一个高度,气质自然呈现。
海伦凯勒曾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一本好书,它冲刷着我们的感官,带给我们超凡脱俗、醍醐灌顶的境界。一个人的气质不在于外在多华贵,而是他静静站着,谈吐间蕴含着诗书的韵味,便自成一道风景。
相对于读什么书,更重要的应该是在书中你能读到什么。所谓修身养性,所谓身心合一,所谓气度气质,都是看你对于生命、生活甚至道的感悟。好书像一面镜子,其作用在于帮助你有条理地认识自己,梳理自己,把脉络捋清晰。
3
若你一天只捧着那些有新奇观点的书,却不知思索总结,那么你永远走在别人的影子里。读书,还是要多读那些经典书籍。要说经典作品也不是一朝而起,每个时代总会出一些新的经典。不过只有经过岁月洗礼的著作,方能显出它迷人的文学魅力和启示。
卡尔维诺就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为什么读经典》。所谓“经典”,“经”就是恒常,“典”就是典范,《文心雕龙》中称经典为恒久之至道。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快餐化的时代,人们的确不太爱读经典了。
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一项“说说你死活读不下去的一本书”的调查显示,前十位中包含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等外国文学名著。许多人谈起电影、动漫来滔滔不绝,能像文学家开书单一样梳理大片排名,却连《论语》、《西游记》、《增广贤文》等典籍都没有读过。
人们宁愿拾人牙慧,听着音频视频里那些“大师”们对经典的解剖,从中获得他们新的见解,然后把它们“拿来”,变成自己的知识和习得的道理。却没有思索过,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是不是有失偏颇?
如果想变得气质迷人,请读些经典书籍。为什么老师从小让我们读经典名著?它们能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气质。不仅如此,许多人反复读中国四大名著,并从中获得职场、人情社会中不同的道理和是非曲直。令人受益匪浅的著名书籍不但要读一次,最好反复读,从不同角度琢磨,方能使你的气质提升更快。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读经典有如下好处:
第一,经典著作是各国家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能够滋养心灵。
第二,熟读经典可直探人性本源,汲取人生智慧。比如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对青年立志有巨大帮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理想更是激励了不知多少文人志士。
第三,将古今中外思想融会贯通。先秦诸子所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期。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而这些久远的哲思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
心中有了诗书的熏陶,行为举止才会在逐渐高尚的情操中升华,人的气质也会不自觉变得温和诗意。多读些著名诗书,才能提升我们的品味。
不可否认,城市的快节奏、强压力,让许多人没有时间、精力去读经典,去思考如何用心去阅读。人们在挣扎在温饱平均线上时,难免忽略内心世界丰富的精神追求。当生活状态变得现实、浮躁甚至浅薄,这样的心态必然会影响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而电子书、有声阅读的兴起又导致了“快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等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使得公众阅读的“去经典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论及个人,就失去了本应从阅读带来的气质。
所以,不但每个人该要读书。若想要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又想要有独立的人格及头脑,阅读经典书籍吧,别再捧着那些俗物沾沾自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