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
《林中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是啊,林中有两条路,我们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
你走在哪条路上?又怀念着哪条呢?
······2·····
“人一辈子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你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大多数人都走在必须走的路上,那是世俗(社会、家长、婚姻)的期待与安置。心里又有一条想走的路,那是我们每个人的私人订制。
大多数人都必须把该走的路走完,才能走在想走的路上。除非你是天才,如尼采,但他最后疯了。
我亦如此!2012年,把该走的世俗路线走完了,虽然走得很辛苦,但也自以为走得很“漂亮”。所谓的“世俗路线”,就是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读博、出国。这条路线对于过去的我来说是金灿灿的,简直是用一块块金砖铺成的大路,当时的我是根本没有能力拒绝的,当年的我如同听了水里海妖的召唤一样直直地走向了大海……
后悔吗?算不上吧!但一想到光读书就花去了三十年,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能活到九十岁的话),如果按六十岁退休算,竟然花去了二分之一的生命,心里并不确切知道是什么滋味。花了三十多年才知道自己的所爱,才走在一条自己想走的道路上,性价比是不是低了点?代价是不是大了点?
此刻突然想起那个国外认识的小哥,老板要给他升职加薪,他说“不行,那就意味着我以后周末不能钓鱼了。”
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出了大问题,因为大学毕业的我们也不知自己的所爱,自己的方向,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走在了那条必须走的路上,遥望着另一条路……
必须走的路是义务,是责任,是衣食温饱。想走的路是阳光,是所爱,是朝向。为什么两条路要分开?如果两条路合上,人的幸福指数才会提高,教育才达到了目的。
以己为例,上学期间,借书卡上1年就有200多本的记录,牛吧。但却没有1本楔入生命,惨吧。而现在,读书是享受,是休息,是美好,读书时甚至能感觉到如一颗绿植一样咕嘟咕嘟地吸入水分。
例如,原来写几千字的论文会花去我好几天的时间,至今也不觉得写完有什么用。现在,写自己想写的文字早已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呼吸吟唱,纵横捭阖。竟也有一些人声称喜欢,受益,我也觉得自己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例如,原来是死读书,读死书。读死书的我只会机械记忆,却永远没有了疑问,将学问做到了只学不问的傻瓜模式。死读书后的我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想想别人眼中的自己一定是呆瓜一枚。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3·····
如果按照原来规定好的世俗路线,一名大学教师的路线无比清晰,就是教书,发C刊文章、出书、拿项目。
我的很多朋友都走在这条路上,有时我调侃她们:“这些科研文章对你的课堂教学有帮助吗?”
“好像没有。”
“那么写所谓国内最高级别的文章你们是幸福和痛苦?”
“痛苦,都是抓着头发写完的。”
她们笑了,我也笑了,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作为大学教师“必须走的路”,且不说那可怕的文章出版费。
每年都会尽早完成这些任务,今年已经发了一篇CSSCI文章,还会出版一部专著。
这是为了尽快心无负担地走在那条自己想走的路上,不是说“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嘛。
偏离这条世俗之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条路是以丧失自我为代价的。上半辈子中,是一个随人群大流活着的人,没有“我”,只在“我们”的人群中走动、盲从、苟且。但据说这是那条必须走的路,而且是“人生的经典模式”。
我知道到了这个年龄,是时候需要那“非此即彼”的纵身一跃了,生命是需要点勇气来抉择、来担当、来成就纯粹的。很多人活得“亦此亦彼”,自以为可以骑墙,打擦边球,所以最后也就庸碌成无为的常人,无名的大众了。
选择了林中路的另一条:那条路,落英缤纷,芳草优美;那条路,孤身一人;那条路是世上唯一的一条路,除我之外无人能走。
你是不是还走在那条必须走的路上,活在父母家人世俗的期待中,望着另一条路的芳草萋萋……
······4·····
想走哪条路呢?像保安一样问了自己“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后,我翻了翻白眼,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如席慕容在《独白》中说的:“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路已经不能回头,只剩下了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自己,剩下活成了讨好型人格的自己。
哎,开始寻找吧!寻找已经面目模糊了的自己,如雕像师,重新拿刀,开始一刀一刀在岁月里清晰地雕刻。
开始走,走那条该走的路,而不是好走的路。
开始选择,选择正确的路,而不是好走的路。
开始人生的下半场,上半场追求世俗目标,下半场追求人生意义。
开始走,走那条自己想走的路。一条从我们转向我,从外转向内,从物质转向精神的路线。希望这辈子还有机会将“我们”中的“我”写成后半辈子“自我”的“我”。
开始做减法。陈江说,我们的内心就像一间新房子,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把所有的东西摆在里面,比如财富、情感、名誉等,结果发现东西多了,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于是学着做减法,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弃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加法是一种成长,减法是一种成熟。做好人生加减法,幸福才会只增不减。
······5·····
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他已经攀登得比任何时候更高了。
尼采安慰了我,我也不确切地知道要走向哪里?但我却比以往要坚定得多,就是要走,而且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私人定制的路。
似乎走了很远,才满足了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虚荣,现在终于停驻在时间里,开始满足自己。
是的,要满足自己,开始清晰自己,认识自己,确立自己,最终实现自己。每个自己都不是好懂的,那是古希腊神庙上的刻字“认识你自己”,那是岁月老人给我们每个人设下了谜题,谜底只能在缓缓的岁月长河里由每个人慢慢地读懂、明晰。
发觉自己已愈来愈向“林中路”的深处走去,并且走得愈来愈深。心里不是不怀有忐忑、慌张、和不安的,但也带着欣喜、期待、发现。有时我会提醒自己,这条路是被世人遗忘的路,如果有一天,被所有人忘记,也不要有所抱怨和悔恨。因为遗忘了一个世界,才能去拥抱另一个世界。魏老师说:“任何深刻的成就,必定伴随着深刻的拒绝。”我虽然还没有任何成就,但已先学会拒绝了。
以记忆之眸回望过去,道路已成;以希望之眸展望未来,道路已清。清除生命的渣滓,清彻生命的路径,走成道路,走成大人。
我愿意这样一直走,但要走向何方呢?并不确切知道,但我相信我一直走的路,回头看时也能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路本无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结果才能证明当初你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
要一直走吗?不走和死亡又有何异。时针不说话,只静静地单调地走,但它竟悄悄在人身后结成些什么,或虚空的麦芒,或沉甸的谷穗。
我愿如干老师所说:“不存侥幸之心,不起无妄之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一年时间证明自身的诚意,用三年时间证明自身的价值,用十年时间证明自己的意义。”
用脚步一直向前走,走向远方,因为远方本身就是一种魅惑,我愿如海子以梦为马,做远方忠诚的女儿和物质的短暂情人。脚步已定,心神不移,一切都待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