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写完打卡内容,心情还是不能平静下来。这种思维逻辑冲动的感觉便是我这二月份的真实写照。
霍斯塔尔在《珍珠港:征候与决心》的前言曾这样写道:“人们在作规划时,总会将不熟悉和不可能相混淆。那些我们从未认真考虑过的偶发事件看起来总是很奇怪,那些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则常被视为不可能发生,而不可能的事情就不需要认真的考虑了。”
很庆幸能够在第四期读书的书单上读到《能力陷阱》这本书,直到今天最后一次的打卡我才真正的领悟到了其中的一二深意。人生中得此一二领悟实属难得。
我们很乐意去做那些我们最擅长的事情,于是就习惯性的一直去做,循环往复然后深陷其中。但往往是那些所谓擅长的事情已经开始阻挡我们的理性思考了。
如果想要走的更长远更高效的发展,就要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转变到进行更多策略型思考中来。
最直观的感触是二月份在推优组的进程里,按照推优组以往默认的习惯来说,当天的文章只要在第二天中午以前推优完成即可,这个看起来时间很充裕的事情让我一度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的分散着注意力,后来想想其实何止是分散着我一个人的注意力,推优组的六七个人的精力都被消耗着。
这太可怕了,一天两天,一周两周的甚至是一个月的消耗着,并没有什么改善或者高效率的完成任务。关键是当我渐渐认知到的时候还是没能做出具体的行动。这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你的思想知道这是错的,但你的身体诚实的还在原地踏步。
大约这样一周之后我开始了行动,行动很简单,不用想太多,在上床睡觉前把自己固定在电脑旁,放一首比较激昂的音乐,比如新闻联播的背景音乐,这样有助于提高我的注意力,如果稍微换一首轻松一些的,我可能在一分钟之内会歇菜。
这种站着就能睡着的功底是在实习的时候练就的。所以我对自己这方面是相当的有信心。
因为最后打卡的时间截至在晚上11点,这就要求我们先得做出推优链接,11点到了之后各组开始推优。对一个晚睡的人来讲,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大的压力,但十几个人的文章,从阅读到留言赛选,小半个小时是需要的。
仅仅是放了音乐然后把推优作为当天晚上必须要干的一件事,植入了脑海然后开始这样做。一天、两天、三天……刚开始我永远都是第一个推优完成的人,不过现在可不是了,每次点进去的时候,有好几个伙伴已经推优完成了。我倒成了垫底的那个人了。
超人今天早上给我发来消息说我昨天的打卡内容太有感触了,为什么一个看似小小的举措会有如此感触呢?究其原因是【时间颗粒度】的问题。
对于不同工种的人而言,时间颗粒度的划分差异性是相当大的,有的人把一天可以掰开来分成两天用,有的人一天的时间觉得像是过了一年。在共同参与中尽量做好自己的一部分的基础上,再能创造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价值来,便是我在二月份推优组中实践得来的一个成长里程。
昨天在一组小群里给大家做分享,看似简单轻松幽默的方式却是那些个绞尽脑汁背后的底层思维支撑着。
分享不光是单方面的分享,更是要听者能够从分享中获得一些实用性的东西。不是简单的一次标新立异、不是分享之后听众对你不断的赞扬和感概,而是听众忽然发现其实自己也可以做到像分享者一样能够做的事情。
分享者从自身的实例中为听众打开一个可操作的窗口,而这个窗口对于相当一部分听众来说操作性可行。
回头你会发现因为你的不经意的行动,而影响了一些人的行动并有所改善时。尤其是当你看到由你发出的这些行动正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你的伙伴们、老铁们的时候。你就有了下一个行动和更多的行动。
二月份的成长仅仅是和朝夕相处的老铁们在一起,经历着一次次爆棚的打卡、每晚的推优、每一次复盘、颁奖、值日或是分享中一点一点的感知。这样踏实的平凡地前进着,并且会继续的踏实平凡前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