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非常地简单,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个字了。随便画一横,它就是我们汉字里的“一”,它最的本义也非常地简单,只是一个数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解释它就是:最小的正整数。和我们后来引进的阿拉伯数字“1”一样(其实把“一”竖起来,它也就是“1”了!),是一个计数的字。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对这个简单的“一”做过总结、思考过的话,可能在潜意识里面就认为它真的就这么简单了。然而,我们或许会有一种很模糊的,带有一些哲学或者说是玄学的观念意识到: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复杂,因为它可以生出无数的可能。
从字形上来说,它非常简单,但它却很特别!它可能也是唯一一个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再到隶书,再到楷书,最后到我们今天的简体(新中国成立后对汉字进行简化),在几千年的汉字字形演变过程中,它的形体都是没有发生过变化,始终如“一”。
并且日本 、韩国在借用我们汉字字形的时候,也保持了一个写法。
成千上万的字造了用,用了丢,它一直被沿用到现在,算是生命力最顽强的字源(也叫“初文”)之一了。
从写法上来说,它还有其他两种写法,第一种:写作“壹”(也就是它的大写)。我们今天的人民币上就是这种大写的写法,还有就是各种票据上,还流行着大写的规定;第二种,还可以加上声旁写做:“弌”(也就是古文的“一”),现在已经不会用到了。
从读法上来说,“一”字的注音是(yī),读一声。那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在读书或者说话的时候并不仅仅只读或者说成一声,而读出了其他的声调呢。
比如,一个,其中的“一”我们会读成二声(yí),还比如:一次、一样、一会儿等等。
有时候我们还会把它读成四声(yì),比如:一种、一年、一生、一起、一点儿等。
这是由于我们在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有“变音”(单字本音,在一定的语法、语义条件下,派生出来的语音形式。)的缘故,“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一”字用在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四声(去声)。
简单地说,“一”字在读四生的字的前面时,读二声(yí)。在一声、二声、三声的字的前面,读四声(yì)。
例外情况:当它单独使用,或者作为词或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时,读本调第一声(阴平),如专一、统一、唯一等。
“一”字的字形简单,读法就开始略显复杂(当然,如果不是在语言、播音等专业的场合,怎么读可能并不是很重要),那么,“一”字的用法,就不那么简单了。
“一”字的数词及其引申义用法。
表示:数词。如:一个。
表示:序数。如:第一名。
表示:某一个。如:一天;
表示:每;各。如:一日三餐。
表示:另;又。如:蝉一名知了。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的意思。如:初一交战——《资治通鉴》,还有成语:一触即溃,更好理解;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口技》。
“一”字的形容词用法。
表示:全、满。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阳楼记》。
表示: 相同;一样。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
表示: 齐一;联合 。如:万众一心(同心;齐心);
表示: 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ē房páng宫赋》
表示: 纯一不杂。如:两眼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
表示: 独。如:一目(独眼)。
“一”字的副词用法:
表示: 都,一概。如:一如既往。
表示: 很;甚。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表示: 始终。如:一向,找个人一向不好相处;成语:一如既往。
表示: 一经。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表示: 一但。如:一气方伸,根而蕴者。——明·宋濂《看松庵记》
表示: 犹一一(重文的用法)。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表示: 万一;如果 。“他人一间(挑拨离间),女(rǔ,你)能复自救邪?”——《汉书·霍光传》。
还有,“一”字作为无定代词:或。比如《孙子兵法·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了解了自己,不了解敌人,就是胜利一次,失败一次,而是“或者胜利,或者失败”的意思。
还有作为语气助词的用法: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里的“一”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只起个加强语气的作用。
以上就是“一”字的不完整的用法。看到这里,可以这么说,这个最简单的“一”,已经是属于我们汉字用法中,最复杂的一类了。
您或许已经有点晕头转向了,不过遗憾的是“一”还不仅仅就这么简单!
在我们中国的道教文化中,“一”被赋予了万物之始的意义,富含哲理。许慎在《说文解字》对它有这样的解释:“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这个思想是与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就是其中一例。一乃万物之始:古代哲人把一作为万物之始,叫做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家对于万物起源的说法,也与我们今天在科学上对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契合。一是太极,太极就是大爆炸理论中的“奇点”,大爆炸之后各种物质极速分裂,产生出新的物质,这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当然,上面这只是瞎说一通。不过,道家对“一”赋予了很深的哲学意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对这个简简单单的“一”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呢?最后送上一首小诗,看看您是否能理解到其中“一”字的哪些用法,还有把它读正确呢?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陈沆(hàng),清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