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就是那些能够指导我们做出很好的决策,并且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比如老师的公众号里经常推荐分享一些极其好的电影,这些电影会影响读者的决策,并且会真的去看,看完之后会觉得很爽;并且长期来看会对读者带来更好的结果,会影响读者的品味和品位,品味和品位都和耐心一样是长时间积累出来的,品位和品位的提高,输入质量只能越来越高。那么这些电影就可以称之为知识。
必要条件分辨知识
在知识这个维度添加两个必要的条件(有用,长期)就容易分辨出信息的质量。那么这样就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受到改变;长期来,这些东西可以为我带来哪些想的到的或者想不到的好处。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拿出纸和笔把信息带来的改变和好的结果都罗列出来,这个时候那这信息的效用足够明确。注意:短期没用的知识,不见得长期没用,比如,逻辑学,概率论,英语这些学科短期来看不会有多大的用处带来好的结果;短期有用的知识,不见得长期有用。比如,那些娱乐新闻八卦,会给你带来一定的消遣,大多数时候不会给你带来更好的结果,甚至他们称不上是知识,只能是泛滥的信息。
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它们可以称之为“通识”。也就是哪儿哪儿都用的上的知识,比如逻辑学,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预知一些结论;概率论,也是这一类,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能做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英语也是这一类,即便是只掌握了听说读写中的阅读,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显然编程也属于这一类,可以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标准化,标准的东西流程化;复利效应,黄金思维圈等等。这些也都是属于成甲老师说的“临界知识”它们是表象事物底层规律的知识,哪儿哪儿都用的上。所以我们需要花费80%的时间来学习这些20%的临界知识。
融会贯通——体系化
所谓融会贯通,其实是两个原本貌似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而后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要达到融会贯通,那就需要想办法增多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怎么做呢,常常问自己这个知识(道理)还可以用在哪儿。即,“万能钥匙”的应用。融会贯通出现,则体系化自动完成。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怎么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
先来说一下最近很热的词,碎片化。其实碎片化的永远只是时间,碎片话的信息称不上知识。这就好比,房子确实是由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撂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在比如上小学的时候,通常上午四节课,不会是四节课全是语文,数学或是自然,它们都是互相错开的,那时间也只不过是45分钟而已。所以碎片化,一直都存在,而体系化的知识才更有威力。所以,会学习的人总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体系化的知识。比如,老师学的一种编程语言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每天在马桶上的十五分钟,花了一个月才搞定的。
对于学习,莫问前程但行好事。直接开始学就好了,不要问学这个有没有用;在知识的海洋里采取漫游的策略,因为无法凭借现阶段的眼光,来判断这个知识在未来是否有用,就好比对于石器时代的人来说,石油就是一种黑色的液体,他们永远也想不到将是支撑世界的重要资源。使用这样的策略,总会产生幸福感,意外的好运,即融汇贯通。再一个要把学习真的当做一种乐趣,即便是在学不会学不好的时候依然觉得很有趣。
知识本身无法创造价值,只有因为它的存在,而改变了我们的选择,它的作用才体现出来。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些砖头,当然,有些人更惨,他们脑子里只有零星几块砖头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脑子里有高楼大厦,更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一整个城市……
我是属于更惨的那种,脑子里只是一些零星的砖头碎片的人。看看你处于在哪个位置。没有关系,脑子里的房子,高楼大厦,甚至是整个城市,都会逐步的建起来!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