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半以来,似乎对小妞的吼叫比原来多了。仔细想来,不是她变调皮了,也不是我变得不耐心了,而是我们过去的一年多共同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变动,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变动就是小宝的到来。对于我来说,无论生理和心理,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过渡期;而对于女儿来说,心理上也需要一个过渡和适应期。
虽然,对于弟弟的到来,小妞是欣喜的、激动的、好奇的,并怀着一种自然而来的爱与温柔,但是,她毕竟也是一个孩子,突然之间,世界上多了一个与她分享妈妈的人,情绪有波动,也是正常。
应该说,女儿在这个过渡期里表现得比我好,适应能力也比我强之百倍。 相比较一年多前,她不止身体更加健康了,人也更加活泼开朗,生活自理能力强,也颇有主见。 也或许正是因为她的主见,和我的示弱,以及我在整个过渡期里千万次地向她“示爱”, 也或许美国的整体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和善性,造成了她有恃无恐的脾性,并且倾向于去掌控我的决定。
而这些,都经常惹得我头疼,尤其是在我身心非常疲惫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冲她吼叫。吼叫的力度之大,有时都出乎我的意外,洪荒之力用尽之后,就会被一种极其无力的脆弱和疲倦感包围起来,那样的时候,除了跟老公诉诉苦之外,就是想哭个痛快:世上任何事,都是幸福伴随着泪水,看来这是真理。
冲她吼叫过几回之后,我就有了警惕,因为我一向提倡要理性带娃,发誓做一个不生气的好妈妈,如今誓言都被我破了好几回了,这可不太好。身为一个历经“社会沧桑”的成年人, 治服一个只有五周岁多的熊孩子,竟然需要使出洪荒之力,这是分分钟打我自己脸的节奏。
今天下午,趁着阳光不错,我带着小妞和小宝去游泳。正赶上泳池有人办派对,孩子很多,热闹非常,小妞很开心,在水里钻来钻去,像一条晒得黝黑的小泥鳅。最近雷阵雨多,每天必有一场,我抬头看着飘到当头的一团厚乌云,知道雨点就要来了。看着人们都没有走的意思,一帮孩子们也越来越尽性,我问小妞要不要多玩会儿,她使劲点头,又扑通跳进水里去了。
回家之后,她还是抽泣。我还是没有说什么,只是要她回自己房间换衣服、休息。虽然心中气得要爆炸,但仍就没有就此事发表任何意见,给小宝换好了衣服,两个人躺着休息。
[妈妈想知道,你为什么哭?]
[因为我想回家。]
[但是雨下得很大,后来就像妈妈说的那样,雨停了,所以我们就回来了,是吗?][是的。]
[你看到其他小朋友在泳池里玩了吗?他们害怕了吗?他们哭了吗?][看到了,他们没有。我不是害怕,我就是想回家。]
[我是你和弟弟的妈妈,在外面的时候,碰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避雨,不能在雨里回家,你觉得是应该由谁来做最后决定?]
她不情愿,略不服气,却回答:
[你决定。]
[好吧。那么我们的意见算是统一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一个人在游泳,碰到今天这样的情况,你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是不是应该在安全的地方躲一会儿,观察一下天气情况,仔细想一想,再做决定呢?]
她沉默了几秒钟,回答:
[是的。]
我笑了。心平气和,主动过去和女儿示和:
[今天的事情就算过去了,和妈妈抱一抱。]
她依偎过来,贴在我的身上,暖暖的。
不要让情绪掌控了我们的行为,气头上的言行往往不是发自我们的本心,并通常都会过后后悔。这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而且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 矛盾产生后,如果当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使出洪荒之力,那只能起到摧毁作用, 要保持沉默,尽量冷处理,先让双方把自己的情绪都完全释放掉,然后理智回归,再回过头去,分析问题。看来,治服熊孩子,也无需使用洪荒之力,而是可以采服不费力气的做法:沉默(别使矛盾更加激化)——冷处理(使双方释放情绪)——话题转移(恢复心情)——平静沟通(有理有据,说明道理和方法)——回归爱(拥抱孩子,让她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