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离家不是很远,每天都是骑电瓶车去学校;早六晚七,风驰电掣,来去匆匆。除了周未,我的生活里只有学生,我生活的常居地不是办公室,就是教室(午后是要陪学生在教室午休的)。这天下班,因为下雨,我弃车步行回家: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复课后,每天都匆匆步履,竟没有时间停下来慢慢欣赏初夏傍晚霸都的美。
打着雨伞,一个慢慢地走在路边的人行道上。这几年,城市建设,马路也越来越宽,设有专门的人行道 ,不像以前,各种机动车也会驶在人行道上,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为雨天,出来散步的人并不多,偶而会遇到年轻的妈妈推着坐着宝宝的小车,举着雨伞,逗着伢伢学语的孩子,场面温馨;或有三两健身的人,在人行道上慢跑:这样的雨天哪里能阻挡他们锻炼的脚步。我深深 地吸口雨后清新的空气:小雨淅淅,微风习习,哦,有时候真的要放慢脚步,多去欣赏被自己忽略的、就在自己身边的美,也可以让自己心变得平静而安详。
不经意,低头看了看路,突然发我的脚下有许多充满意趣的画:有跳皮筋、踢毯子、丢沙包、打陀螺、打弹珠等,居然还有斗鸡、打弹弓等宣传画。我欣喜若狂,拿出手机把这些画全都收进了我的手机里。此时,这些在我脚下的充满童趣的画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带回了儿时。
70后的我们,上小学都是自己背着书包,和同龄人一起结伴去上学,书包的带子很长,在屁股后面甩来甩去,但并不能阻挡我们热气腾腾奔向学校的劲头。那时候,并没有大人接送,都是自己上学、放学。春、夏、秋三个季节最是多彩,放学后的我们会沿着小田梗找着青果、捉个小虫子,拨些“鸡毛”,(是一种可以吃带着些甜味的草之类)。秋天还有些成熟的可以吃的、现在也叫不出名字的“野果子”。那时候的作业似乎也并不多,反正记忆中,回到家,女孩子们会凑在一起跳格子,跳皮筋,男孩子们凑在摔泥巴、打弹珠。放假时,大些的男孩会带着我们用弹弓打鸟、上树掏鸟窝。夏天的夜晚,学校(我从小是在学校长大的,小学要去离家两三里外的小学去上。父亲虽然是校长,但那时候的校长当得实在辛苦:因为是农村完中,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生源也不好,升学率很低,老师很穷,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树上会许多蜕了皮的知了,大的男孩子们会用棍子把它们打下来,烤了吃:肥嫩鲜香。现在想起来,纯属少不更事。我大姐会用蛤蜊肉做诱,钓出许多野生虾,母亲用油煎了,现下上一锅手撵宽面条,这是我一辈子记忆中的美味,现在在用同样的方法去做,却再也吃不出当年的鲜美了。
那时的小学条件并不是很好,墙是土坯的,冬天上课,脚冻得跟猫咬似的,一下课,我们会在一起挤油油:分两队,大家往 中间挤,以此取暖,又或者玩斗鸡:两人一组,右腿弯起,左手抓住右手的脚踝,用右膝盖顶对方的膝盖,谁先放下右脚谁就输,这也是取暖的方式。
儿时的记忆 是快乐、轻松没有压力的。也会考不好,也会经常被父母骂,但并不像现在这样被老师找家长。更别说辅导班了。反观现在的孩子,童年的记忆只有穿梭于各种特长班和各种辅导班了。当然,时代发展,不可同日而比较的。
我儿子是96后,他的童年相比 现在的孩子也有可回忆的地方。一个院里住 着很多跟他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夏日的每晚上,一群孩子都会变着法子玩游戏,而我们几个妈妈只在旁边看着,并不干涉,聊着天,直到深 夜,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我爱人也经常会带着儿子和我,带着家里养的狼狗,去家乡的小湖边垂钓,淘气的儿子带着狼狗 跑来跑去,跟正在专心钓鱼搅着局,我坐在旁边拿着一本读者,看着夕阳西下,发着呆。
后来到了省城,生活节奏快起来, 前几年还能和老公去找几处野湖碰碰运气,现在再也不好找这个样的地方了。我们70后的童年是没有人陪伴的,但是心里对童年的生活却有很深 的印迹。儿子的童年也不寂寞,有小伙伴有发小,当然,还多了父母的陪伴。自然幸福指数要高很多。如今,儿子已经上班了。
生活节奏感觉一年比一年快。现在的孩子压力是很大的,因为升学的压力很大。
所以每年我接手一个新班级,每学期我都会给孩子们搞几个活动。他们生活中不光只有学习和冷冰冰的分数,他们还要有记忆和美好。生活真的有时候是需要诗的:野外拓展、美 食节、甜点节等,但是因为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给他们创造一切可能活动的机会。但是无论如何,总是少了些田园味。
时代在发展,顺应时代变化,为师者也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为孩子们尽可能地留下些许美好的瞬间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