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薛幼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注:“/”是节奏点;“~”是强调或语气绵长。
《说文》:“诵,讽也。”“读,诵书也。”贾公彦注:“以声节之曰诵。”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
清刘大櫆kuí好取古人之文,纵声读之。姚鼐则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他还说:大抵学古文者,必先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诗词和古文都要从声音证入。文韵致好,但说到中间忽有滞钝处,此乃是读古人文不熟。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昧,得彼之长,悟吾之短,自有进也(见尺犊《与陈硕士》)。“因声求气法”之说由此而来。
今日再谈陈琴歌诀乐读法之要点,希望有助于广大热爱经典素读的学友。
歌诀:百度字典是这样解释的:为了便于记诵,按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韵文或无韵但整齐的句子,可以咏歌而有韵律的口诀、歌谣。
乐读法:“乐”有两种读音,可以读lè,读lè时表示气息很顺畅,心情很愉悦;读“ yuè”时表示像读歌谣那样有节奏感,有韵律美。
歌诀乐读法:在古代疾读法的基础上,遵循文言的句式特征,依据古诗文吟诵音节的要求,多侧重逻辑的方式,以明快的节奏大声而迅疾地诵读。此法依归于“开智于声”,目的是达到“弱而能言”之功效,具有强烈的律动感和复踏歌谣的气韵,强调书读一口气,强弱快慢对比明显,一气呵成,句义不破,同句型连贯,如排比句、对仗句可以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而转折词、总结句则可以读出让人驻足停留的深思。此法适于背诵,是演说式的背诵方法。
下面,我根据步骤一一举例说明。
一.正音明意标节奏。拿到一篇古文,先正字音是必须的,然后再明大意,可以翻译时,找出语法逻辑点,标注虚字语气词,接着断句划节奏,然后配合气息尝试打节奏读。循序渐进,快慢交替,不可急于求成。
一般情况下,这些类型的句子要快读:
1.排比句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2.对偶句如“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瞽(gǔ)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3.长句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三字句如“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
5.四字句如“若∕夫∕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6.六字句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而以下情况则要慢读:
1.总结句如“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叠字如“上摩苍∕苍,下覆漫∕漫”;“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3.短句如“溟∕涨∕沸∕渭,岩∕峦∕纷∕披”;“我∕呼∕尔∕游,尔∕同∕我∕翔”。
二.气息控制随文变。一般情况下,如果前面连续几句需要一口气快读,接下来句子就要慢读,如“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气息、句式与长短往往是快~慢~慢~快交替进行,如打太极组合拳一般,吐出去,收回来,吐出去,再收回来,如此反复,乐此不疲。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前四句是一个气息,后四句是一个气息,跟标点并不完全一致,气息的停顿和换气有时并不完全契合文本的标点。再如“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这是一句的气息,而“聚粮”后面是句号,但气息未完,所以不用慢读,接续把后面的“之二虫又何知”读完。这属于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三.急缓交替乐无穷。古文一般的句式是长长~短短~长长交替铺排的,读的时候有快快~慢慢~快快的气息转换。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昧,如“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wǎng)∕罟(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此乃陈琴歌诀乐读法之迷人处,有规律可循,非高声乐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诵之,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快活似神仙。
四.万变之不离其宗。骈文的处理就更加灵活了,如《与朱元思书》,第二段与第三段很多是四字对偶句,那节奏可以有所变化,可以这样处理:××××,×××~×;也可以这样处理:×××~×,×××~×;还可以这样处理:×~×~×~×,×××~×……;六字句可以这样处理:××××××,××××××;×~××××~×,×~××××~×;还可以这样处理:×××~×××,×××~×××,诵读方法可根据动宾,并列,因果等结构的具体句式来决定,总之,千举万变,其道一也,纵横不出方圆。
五.几个要点记心间。
1.开头结尾的语气词如“也、矣、乎、者、耶、邪”,虚字如“何、乎、乃、其、且、然 、若、 所、为、焉、也、 以、因 、于、与(欤)、则、之”,转折词如“而、虽、然、奈、不、顾、但、再”要停顿慢读,结论句的提示词如“故”等需要重读,句子中间的连词或转折词需要慢读或重读。
2.不可追求节奏快,更多时候反而是慢读突出关键词义。容易混淆的字音或字义不急于连带而过。比如:“于∕予∕与∕何∕诛,于∕予∕与改是”。
3.未知气节点在何处,也就是说逻辑重音跟诵读的气息不在同一个位置上。根本原因就是文本甚至文句的含义,理解不到位,虽然读懂了字面含义,却不能对整篇文章的兵卫之气了然入心。
4.排比句或对句的强烈要夸张地读出来。凡是重点的词句,必须一字一顿,掷地金声,铿锵有力,不要迟疑。
5.首词是名称和非轻音尾字,不可忽视停顿。
6.注意动词起句的首字重音句式,如“纵~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衔~远山, 吞~长江”;“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歌诀体最大的秘诀在于气息,读多了,气息自然会随着文气的变化而出现节奏快慢长短交替,甚至可以做到气息的节点刚好和文句的节奏停顿,重音强调,语气虚词合拍。曾文正公所谓高声疾读以畅其气,恬吟密咏以探其趣。有宜出之喷薄者。有出之吞吐者。亢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渊泉之下,夫各有所当也。这大概就是读书之最高境界“当随韵之阴阳而与为翕辟”吧。
当然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陈琴先生的歌诀乐读法,有很多细节和奥妙是在纸上无法言喻的,比如“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精/卫殷勤于衔木,鹪/鹩悲~愁乎荐觴”“ 瞽(gǔ)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的读法,如果不到现场感受,耳提面命真的无法体会其中之精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