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签合同了,下周去办入职。”M同事对我说,带着一种似有似无的无奈。
M是我第一个共事过的同事离职,我从入职之后也收到了2封farewell letter,但因为没有一起共事过,感觉并没有十分悲伤。但是这一次不同。
中午吃完饭,M同事、C同事和我凑在一起聊天。C同事对我们说我下周休假回来后,她可能也回去了,结束这长达半年之久的出差,并且补刀“可能之后不会再见了”。因为她工作三年,从未跟同一位同事连续做过两个项目。我开玩笑说,像哲学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
我知道C同事马上合约期就满了,而在号称“跳板”的公司,可能不会再续约了。所以我们很有可能成为知道彼此在哪里,但是躺在微信通讯里不太常联系的点赞之交。
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会主动联系别人的人。我会回忆,会思念,会去把朋友圈翻个底朝天看看她过的好不好,但是我不会去跟她聊天,因为我知道我们共同话题并不多,我不想把我们之间的情谊变成“您在哪高就啊”“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客套话,到最后的“我还有事,先去忙”之类的戛然而止。
我的内心还是有些悲伤,因为M同事的选择,我对未来的方向也是有些迷茫,不断的问自己这么做到底意义有多大。之后会再写一篇关于选择的话题,这里暂且不提。
“否定-肯定”的循环
上面提到了自己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大概的路径就是从觉得自己不是做这行的材料到思考自己究竟可以做什么,做到一个什么程度,再到最后觉得自己还是做这个比较适合。绕来绕去成一个圈,估计这个圈会一直干扰我。下面是我的自我安慰,勉强说服自己的心路历程:
不得不说,其实身边的很多人都很厉害,比你聪明,比你精通代码,比你多彩多艺,但是那又怎样呢?我不需要用自己的短处比对方的长处,更应该做的是田忌赛马,找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
今天听《人类简史》,里面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20世纪的人不一定过的比中世纪的人幸福。
人们的幸福指数是由人们期望的幸福感和实际感受的幸福感相互作用产生的。即使我们实际感受的幸福感很高,但我们依然可能不幸福,因为我们期望的幸福感更高。所以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不仅要放松自己感受幸福,也要有一个合理的期望。
我们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也在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有时候我们不应该好高骛远,而应该知足常乐,做到不庸人自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止步不前,而是应该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坚决执行。就像罗胖说的,“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而我想做的也只是不想被时代抛弃而已。我改变不了这个时代,我只能保持自己不被时代抛弃,不改变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