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课堂会“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有一种说法:课堂是教师不断历练教学技艺的场域,是教师的阵地或舞台,也是学生的牢笼,是优等生的天堂、学困生的地狱。
这是现状,也是悲哀。
第一,当前大多数课堂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真实感,无视学生的现实需求。
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进度,于是牢牢掌控着课堂的主动权,很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探究、讨论、表达,就算是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回答,也要做好精心的铺垫。
实际上,课堂教学理应追求真实,理应基于学生的现实和需求。教师要在诊断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探到学生学习的真实坐标,基于学情,顺学而教。
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提出问题,在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存在,要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去思考、探究、讨论、总结。
2.缺少真诚,不重视教学设计的思考。
教师为教而教,教学氛围僵化,师生关系冷漠,教师教自己想教的,按自己的想法施教,对学生的态度不真诚,不认真思考教学,巧妙进行教学设计。
教育是一门沟通的艺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师传授知识,而是调动、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自主地探究,大胆地质疑,踊跃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教学中的问题,争取学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唯其如此,才能去除浮躁和功利,师生分享探索的艰辛、思考的快乐、领悟的惊喜。
倘若教师不能以真诚的态度教学,就无法引导和帮助学生看清远方的目标和现实的位置,帮助他们穿越思维丛林的荆棘,唤起其心灵的惊奇感和想象力。
倘若教师不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及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教学就不具有真正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再加上教师不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那么课堂教学就成了眼中无物、好高骛远、无的放矢、信马由缰,无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无助于学生心性的涵养和精神的丰富,更谈不上认知和学习策略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丰富以及精神的陶治、思想的放飞和心灵的净化。
3.缺少真情,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育是使人变得智慧、理性,让人享受幸福、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但是教师的教学是为教而教,无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愉悦的环境,更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对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也应当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
倘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真情,那么教学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爱护、关心、信任、尊重、欣赏、期待,进而无法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热情。
相反,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付之以真情,有着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师就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注、欣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激发他们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就会将每一个学生当做有独立情感、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看待,在教学中投入真情,真心关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悉心呵护与关照。
第二,学生喜欢的课堂的特点
1.极富生命张力
学生喜欢的课堂是可以唤醒生命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的情感渴望被激发,其心灵火花被点燃。在这样的课堂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洋溢着成长的气息。
2.课堂气氛融洽
教育家洛克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出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可见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效果。
3.极具吸引力
爱和激情,是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相连,是浓浓的兴趣和不竭的动力,是成长的喜悦。
4.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
所谓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5.上演的是一场“多幕剧”
所谓多幕剧,是指教学过程起伏得宜,课堂的呈现不是简单划一,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达到了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