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行医数载,阅人无数。形形色色,见微知著。
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有他的与众不同。不同的命运来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来自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冥冥之中,他们在我的诊室与我相遇,给我以启发,教我以思考。
现将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给大家,与君共飨。
案例一
一个12岁的小女孩,年龄小,口内却很多烂牙。尤其是本可用一辈子却才呆在嘴里6年的“六龄牙”已烂至残根。
小女孩穿着校服,显得小心翼翼。带她来的妈妈,一脸抱怨。
告知患儿家属口内情况和治疗费用后,患者妈妈就开始纠结了,一个是费用,一个是时间。
请别喷医院收费贵,在我看来,疾病最佳的治疗时机是防患于未然,到发展到有多严重时,的确需要那么多成本和资源来解决问题。在中国,医生的技术价值根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很多从国外的朋友都纷纷回国治疗,表示只用了三分之一不到的钱和时间便解决了问题。这是题外话了。
很多时候,面对患者,我的态度都是,我的责任是告知你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治疗的效果预后和不治疗的发展结果,而究竟治疗与否,是你的选择。请不要让医生来给你做选择,医生除了了解你的病情,其他的都不了解。大部分患者听了我的解释后,都能理解,并表示“医生,你解释得好清楚,那我......”,只有个别人会抱怨“医生,你帮我选嘛,我又不是专业的!”“我已经专业的向你解释了你的病情,选择权在你!”
患儿的妈妈从上午犹豫到下午,终于决定治疗了。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家属不停的在责骂孩子,什么“以后不许吃糖”,“为什么别人的娃都好好的,你这么严重”。同时还唠起了家常,“我有三个娃,多么不容易,大的个在读大学,这是第二个,小的个还在读幼儿园,经济压力很大”,并穿插着不停的抱怨“不是年年都在体检吗?怎么都没发现?发现的早就不得花这么多钱了”~~
治疗结束后,小女孩默默的说着,“上次体检医生跟你讲过了,你当时没管。”然后母女俩就默默离开了。
后来,这对母女陆续再来过两次,每次都会像祥林嫂一样,跟我抱怨带三个娃有多累,经济压力有多大,偶尔提及外面多便宜,这个医院怎么这么贵。
我很无奈,只好跟她说,“那把最严重,最复杂的这颗牙齿治疗好了,你就去外面找个稍微便宜又正规的地方治疗吧。”
她又提到,“娃娃要读书,医生你就帮忙一起治疗了吧。”
我语噎,心想,“你总算想起怕耽误孩子读书了,可你考虑要不要治疗就纠结了一天,本来两小时可以解决的问题你却浪费了孩子一天时间;你带孩子辛苦,我理解并深深同情你,可孩子是你生的,而且一生就是三个,你只生下来,却做不到好好教育和养育他们,这是谁的责任?”
最后一次,家长带孩子来时,牙齿已经不痛了,结束时我提醒了一句,“建议其他的烂牙早点补。”她含糊着把孩子带走了。
案例二
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因孩子较小,还不清楚能否配合,告知孩子妈妈情况先试着治疗。我在准备材料时,听到母女的谈话,颇有感触。
“宝宝,医生阿姨待会要给你治疗牙齿,要乖乖配合。”
“妈妈,疼不疼?”
“肯定没有吃糖的时候舒服,多多少少有点疼,但是你想牙齿现在生病了,你没有保护好它们,你有不对,妈妈没有注意到,妈妈也有责任,我们一起来把它治疗好,好不好?”
“好的,妈妈。”
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小女孩全程都表现得很配合,很勇敢,打麻药的时候也不哭不闹,还告诉妈妈一点都不疼。
总结
两段诊疗故事,两种相处模式。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她出现的每一个小问题,你都要意识到是你的疏忽导致的过错,你该做的是关心而不是责骂。孩子的心灵很脆弱,生病了本身就很受伤,你的每一句无意之间的抱怨,更加会让她难过自责,对她身心的健康成长都会有影响。长期在责骂和抱怨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要么懦弱畏手畏脚,要么过激任性仇视社会,心理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扭曲。
2.家长和孩子交流时,要把她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的附属品。互相尊重,这样的孩子才能慢慢构建出一个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完整人格,受用终身。
3.别到处说你的苦,没人会喜欢祥林嫂,与其浪费时间抱怨不幸的生活,还不如找到不幸的原因,用行动来改善。
4.你生了孩子,你看不起他的病,你没有努力工作赚钱养家,也没有风险意识为孩子买保险,反而认定抱怨“医院贵”,“医生没良心”。拜托,请你好好想一想,你才是家长!
我是song在路上,一直在路上。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