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主人公来自安徽安庆市怀宁县,他叫刘会平。屏幕前的你对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如果提到“芭比馒头”,你应该就有印象,尤其是江浙沪的朋友。
1977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刘会平,初中还未读完就开始混社会,和我当初一样,工地当小工,刷油漆,刮大白,烧电焊。和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刘会平更具有创业精神。
在尝试过一段时间养猪失败后,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包子店,强撑三个月关门歇业。不甘失败的他,跟亲戚,先后去了贵州,广西,江苏摆摊和开店,但都没有翻起大的浪花。
1998年,他来到了上海。虽说之前几次开店没有成功,但也摸出了一些门道。这一次,从店铺选址,到包子口味做了充分准备。他把店铺命名为“刘师傅大包”,用这种类似地方风味的叫法,吸引客户的注意。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迎来了转机。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只要能做出好产品,不愁卖不出去。“刘师傅大包”干净卫生,皮薄馅多,很快积累了稳定的客流量,第一年刘会平就赚了30万。这遭到了同行的嫉妒,在一次争执中,他甚至被人砍成重伤。
在经营“刘师傅大包”的第五年,有天早上,一位白领小姐姐对刘会平说,你们包子好吃是好吃,就是名字不好。我同事早餐是牛奶,汉堡,我吃个大包子,显得有点“土”。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会平晚上回家陷入了思索。上海方言里没有包子这一说,他们把肉包子叫肉馒头,菜包子叫菜馒头,没有馅的叫面团,而面团通常是家庭极为贫困的人才吃。
当时,中国刚加入WTO不久,很多人赶时髦,喜欢在名字里加一些“洋文”。于是,刘会平便把馒头前加了芭比二字,听起来变得和麦当劳,肯德基一样“高大上”。
2003年,芭比馒头正式成立,开启了野蛮生长模式,一口气野蛮了17年,于2020年上市,现如今市值已达到近8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