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该做的练习也做了,该补的课也补了,但成绩就是没有明显提高,搞得自己和家长都很郁闷,对某些科目越来越没有信心和兴趣。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没找到合适的方法。
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一万小时法则”当下非常流行,就是想在任何领域里取得杰出的成就,必须要经过至少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这个“刻意练习”的方法,可以解决我们遇到的这种问题。
刻意练习的要点有以下几点:
①只在“学习区”学习。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②要把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③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④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下面我来说一下如何把这个方法具体应用到我们的学习中。
1.集中歼灭问题
首先是时间尽量集中。我原来会给学生做个“每日一题”的活动,就是每天给学生布置一道或者很少的几道试题,计划通过每天花费不太多的时间,坚持积累,水滴石穿来达到进步,但实际上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
一方面是因为“碎片化”,我们现在本来就生活在一个信息碎片化很严重的时代,接受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比如在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不停地收邮件、刷微博、看朋友圈,导致我们注意力无法长时间的专注,效率非常低。这个“每日一题”其实就是把学习也碎片化了,学生作业的种类越多,会导致效率越低,切换完成不同任务不如长时间专注一件事效果好,切换的过程就消耗时间,而且做着一件事心里总还惦记着其他几件事,怎么可能把这件事做好?
另一方面我们每天其实都面对各种不同情况的干扰,坚持一件事本身就是很需要意志力的,畅销书《自控力》里面就说过意志力这个东西是会被消耗的,用完就没了,用在这件事上了另一件事可能就不够用了。每天有那么多事需要意志力,实在没必要再找一件“每日一题”这样的事来消耗意志力了。很多学生都是有类似的计划,想着坚持学习来提高成绩,买了练习册想着每天做一点,最后发现没做几课就放弃了,把原因归咎于自己意志力薄弱,其实这个计划本身就不怎么合理。
每天做一道题坚持一百天做,效果肯定不如一天或者短时间内把一百道的题集中歼灭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次做一点题其实是隔靴搔痒,和没做差不了太多,渐渐的还会失去耐心,一次做大量的题才会有突破与跃迁的效果。
其次是知识内容尽量集中,我见过不少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很努力地做了很多练习题,但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很多人都想把每一科同时提升,所以买了各科参考书,每天想做会儿语文,再做会儿数学,再做会儿英语,最后发现哪一科提升都不明显。还有就是拿着一本练习册从头开始一道一道地做,最后考试的时候发现会的题还是会,不会的题还是不会,常错的题还是错,觉得自己做了进步也不大,于是放弃。因为大多数练习册都是要全面覆盖各种知识点和题型的,每一个知识点可能就那么寥寥几道题,学生做了本来就会做的题其实没什么进步,练多了反而浪费时间,而不会做的题目可能又因为练习不够达不到想要效果。
正确的练习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应该先选定最想提升的一门科目,一段时间内就把主要精力专注于这一科,然后找出薄弱的知识点或题型,找来大量的相关或同类题目,疯狂地刷题,一直做到这个类型的题目滚瓜烂熟,一看就会,再也不会出错为止,然后再开始下一个知识点或者题型。
这个方法对于特别恐惧或者厌烦某一科的“学渣”格外适用,因为目标是集中在一科的一个知识点的,所以即便学得不好,多练一些也是很容易把这一个点拿下的,可以一直练到虽然成绩没有学霸好,但是这一个知识点比学霸强,当你能把一个点搞定,你就有了信心与方法把其他点也搞定,渐渐地就能找到学好这一科的信心和方法。
另外,这个方法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初期开始使用效果会更好,因为到一个学习阶段后期,比如中考前和高考前,题目综合性很强,你就不容易发现自己知识漏洞在哪,可能你的知识结构已经千疮百孔了,一道题不会做或者做错,可能是因为五六个知识点都不熟,那就很难找到针对性的练习了。
2.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曾经建议计算能力比较弱的同学做一本计算题练习册,很多学生和家长向我反映题都做完了,但是计算题的正确率仍然不高。这类同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做练习题的目标不是为了把练习册做完,也不是为了完成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任务,而是为了把某一个知识熟练掌握,做任何练习前都要很明确地想清楚自己做这些练习的目标是什么。
要是能想明白这个道理,那我们正确的练习方式应该是:先找几道这个类型的题目做一下,比如刚才说的计算题,就可以先找十道,做完后对照答案,找出错误改正,并且分析出到底是哪个知识点没掌握清楚导致这个错误,想清楚。然后再找十道,如果刚才做对了五道,那我们这次的目标就定为至少做对六道。后面不断重复这个做题——改错——分析的过程,直到能达到接近百分之百正确为止。
很多练习册上某个类型的题目是很有限的,有些学生做完几道题以后可能并没有达到熟练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者题型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目标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反正这个练习册已经做完了,就这样吧,有明确目标的同学他会想各种办法再找题目来练习,比如上网查、问老师要,甚至有些同学可以给自己出题。后者看起来费了很多时间,但实际上他们的效率要比前者高,因为前者做了练习但没完全掌握,等考试的时候发现这有漏洞,又要改错,重新学习和练习,其实加起来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3.要有反馈与反思
我们之所以喜欢打游戏,甚至沉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游戏有一个立即反馈的机制,我们能看到自己只要不停地打怪,就能不停地涨经验值、升级、得到新装备等等。其实做任何事,只要有了立即反馈的机制,都会进步得非常快。
有些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是因为缺乏这种反馈,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做了这几道题后是不是有进步,相比较于打怪就能看到自己涨经验的游戏来说,真是太无聊了。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明白,其实并不完全理解,比如学生把教材里的内容看了很多遍,认为自己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就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不会做题。把一本书看很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知识“熟悉”而已,但熟悉不等于理解与掌握。要想真的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考试和测验,不一定是大型的考试,其实每次作业我们都可以当做一次小型考试。我在前一个板块说的在练习中不断给自己定下小的目标,比如每做十个计算题要统计一下正确率,不断提高,其实也是为了持续得到反馈。
除了自己给自己设立目标来获得反馈以外,借助老师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现代老师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提供立即反馈,刘翔的教练跑得没有就像快,孙杨的教练游得也没有孙杨快,那他们为什么都要请一个教练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教练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动作做得好不好,教练能够随时指出,本人了解了练习的结果就能不断地调整与进步,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
老师的反馈相比自己的反馈会更客观,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不太一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老师的反馈相比父母会更专业一些,我就发现我在辅导很多孩子做练习的时候,孩子明显就比在他父母的辅导下进步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父母很有可能不能提供最准确的反馈,帮助孩子及时而一针见血地发现自己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问题,但是说不清问题到底在哪的时候,不妨及时地和老师沟通一下。
除了反馈还要反思与调整,就是认真的分析反馈的结果,比如有一类题错的很多,就要仔细想为什么会错这么多:是哪个知识点没有弄明白?上课没认真听吗?那后面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一类错误?有什么学习习惯需要调整?这样的反思一定会磨刀不误砍柴工,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然后根据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一定能越学越好。
勤奋的学习一定要配上好的方法,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