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北京法源寺。2016冬,初雪夜,国话《北京法源寺》第三十七场—谢场,三个多小时的演出到最后演员,导演的谢幕,精彩,叫好。话剧北京法源寺,是中国话剧院热卖了一年的星剧,见报,见信息,见口传,开始时也是一直摇头,看过田沁鑫的话剧四世同堂,白玫瑰与红玫瑰,总觉得四世有些拖,玫瑰有些轻,不知道她能把李敖的这个只有一位女性的中篇罗汉戏改成什么样,演成一个什么样子……小说开篇是很悲情肃杀的描述:团圆,大团圆,多少中国人在烽烟弥漫中,在骨肉分离中,为这一梦揉进了辛酸和泪涕,直到团圆化成多少块,一切修短随化,终期与尽,除了辛酸,除了泪涕,一切均归于乌有,除了那具棺材……记得最后的掘坟,猜测李敖都有了哭腔……北京法源寺,多少悲怆都因你而起,因你而止,因你留下串联,血证与碑痕,从悯忠台残留的石础上,知道你也不在静止,也在消亡,你的伫立,也因你曾倾倒,但是比起人生来,你是长远的,永恒的,你带我们走进历史,也走出历史,只有从你的法海真源里才能看到中国的血海真源……
118年前的事情,看不到影像文字记录的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只能放由想象驰骋,风雨飘摇的晚清,外有列强环顾,内有太平天国的剧痛,像学民治维新又忘不了千百年的古训,帝党,后党有博弈有取舍,历史不可重来,可假设袁世凯真的围园劫后了,慈禧没有第三次垂帘听政呢?改写的会是怎样的历史?按照剧中袁某人的话1898年的9月28日以后,他就变成了维新的关键人物,就不是那仅仅的一块钱,不是那人民的鳖孙吗?我想也不尽然,历史就是历史……
这部剧的叙事风格与田之前的迥异,让法源寺成为更加重要的载体,从沙尼和方丈的对话中,从方丈和谭嗣同交锋的禅机中,从谭嗣同与袁世凯的周旋里,从康有为最后一次到法源寺的凭吊中,告诉观众,每一个人都有心中的那份“苦情”,如果你作出了某种选择,就要准备好承担一切后果。即使再苦再累,也不要心生抱怨与妄语,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人生故事里的大多数结局都源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人生不是游戏,我们没有多少可供选择的机会。既然选择了,就要咬牙坚持走下去。成就了血性的33岁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
有些困倦了,田沁鑫的这个作品比过往的好,也许是因为《北京法源寺》确实是男人更喜欢的一部剧,要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一些血性的向往,一点苦情的坚持,最后还得再加上一些对女性的宽容与谅解……北京,不仅仅有经久不息的雾霾烦,叹为观止的房价物价寒,扼腕叹息的交通拥堵难,还有初雪后北风凛冽的豁然喜,有一斗室可酣卧的惬意舒,还有一地金黄的美景甜,一个能想就能追各式各样剧的文化繁……睡去前感谢好友惦念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