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了写咪蒙《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的书评,我从下午三点多忙到晚上十点。扣除吃饭洗澡约2小时,总共在书评上花费了5小时。
怎么会这么久呢?
前两周我在kindle上付费阅读了这本书,也做了些标注。今天一边看一边写,相当于把这本书又快速浏览了一遍。本来想采用一种读书法,即“知识-观点-语言-思路-感想”,但是我发现好像对杂文式的书不太适用。
这本书本来就不是按一本书的思路来写的,而是很多篇独立的专栏文章的合集。这导致我在逐篇写感受时,有时感觉某些文章放在另一个章节似乎更合适。
因为已经目标明确要写书评了,所以没花时间再另外去整理“知识”。而“观点”,作者直接拿来作为文章标题了,我几乎不需要特别提炼。这本书毕竟出版了几年,一些观点现在看来也成为普遍共识,所以也不能激发起我很大的感慨,或者惊喜。“语言”方面,因为是议论文为主,语言比较直白,摘抄出来的句子比较少。“感想”方面,我也是零星的写一些。来不及分析思路。
我想,“日更一文”是不是一个比较高的自我要求?尤其是写书评。我记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前后大约用了两天。那么我如果细细消化,肯定要花更多时间才是。为了“日更一文”,我把这个过程压缩了。
所以我应该想想在数量和质量之间,要如何考虑优先顺序。因为我目前的功力,可能还达不到二者均佳的水平。
我不太想放弃“日更一文”这个目标。好不容易才开始了,而且也坚持了十来天。
或者我把书评可拆分成多篇,每天写对一个章节的感想。这样可能工作量小些,也可以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