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青铜葵花》,是夜里一点多。这是处暑后第一个夜晚,窗外是蛐蛐断断续续的叫声,窗纱透进来若有若无的凉爽,感觉到夏末秋初的一点凉意。心情,仿佛被大麦地芦苇荡的大河水洗濯过、被大麦地里的太阳晒过:清澈、透亮,带着稻谷香的阳光味儿……
拿起书随意翻开时,也没有注意封面和插图。但当和葵花一起,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着,坐在没有船篙没有浆的小船上飘到大麦地时,青铜,一个有着蓬头黑发、眼睛乌黑发亮的小男孩,和他的牛,身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洁白蓬松的芦花,如电影里一副清新的画面,又仿佛是一张水彩画,在小船下的河水里轻轻的摇晃……
苦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大麦地的孩子、大人和老人一样承受着各种苦难。无论是大自然的突然袭击、生活里的坎坷,在某个时刻,会猝不及防的来一下,心灵如在暴风骤雨中几欲坍塌的破房子,只剩得残垣断壁;更多的时候,是一架破旧沉重的马车,风里雨里咯吱咯吱地向前走着,虽然沉重且吃力,但也一点点的走着,没有耽误行程。
苦难并不是见不到光,南瓜花里萤火虫的光,照亮了苦难中人们朴实的情感。
有无边无际的芦花,可以做暖和的芦花鞋,卖了钱零零碎碎的装进小木盒,承载着一家人美好的希望;经了霜根根直立犹如铜丝的海草,建起光溜溜金光闪闪的海草房;有葵花、青铜,有奶奶、爸爸妈妈……温暖朴实的大麦地人,在苦难中承担苦难,在苦难中感受人类野蛮本性的发作,展示人性的真善美,让我们在面对苦难时不再怯懦,在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后,能处惊不变优雅面对。
大麦地一代一代的人如此,你我,也是从大麦地走过来的孩子:历经苦难,被芦苇荡清凉的河水洗濯,被葵花地里的阳光晒过,清透、真实,透着阳光的味道。
最后,特别感谢邵思源同学的推荐,他推荐时说:“妈妈,您一定一定看看这本书”。之后他不声不响把书放在我的房间,最终让我在忙乱繁复的日子里,在夜里静下心来读这本书,和大麦地里的人们一起,为葵花为青铜一家人在生活的颠簸里紧张、同时感受着温暖。也认领了邵思源同学要求我写“读后感”的要求(在我准备打开word时,还要求我不要用电脑写,说用纸笔更有感觉),于是我关上电脑,颇费力的写了两页半纸,好久没有静心的用纸笔写这么多字了,写完交给邵思源,老师评语:题目特别好!但因为有修改的痕迹,要求我重抄一遍,我请求用电子版誊写了这一遍。
跟着孩子重读了读过的几本经典书目,也试着开始读之前觉得自己不会读的书,走不了万里路,往万卷书一点点努力,至此,还差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