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数学学习,你在焦虑什么?
漫漫人生路,早晚要读书。大家好,我是儿童教育公众号“常青藤爸爸”的创始人黄任,粉丝们都叫我“常爸”。很高兴来到“早晚读书”和大家分享好书。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和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副校长陈凤伟老师合写的一本书,书名叫做《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
提到孩子的数学学习,很多父母都非常焦虑或困惑。有一位培训机构的数学老师曾经跟我说过这么一件事:春节刚过,大年初三的时候,就有一位妈妈找他咨询,给他发了孩子的期末数学考试试卷,还让他推荐一下合适的春季班次,说是过完春节就要带孩子去上课。这位老师说:“唉,你说才刚大年初三,就这么着急地给孩子安排课程,估计这位妈妈年都没过好!大过节的,心全在孩子的学习上,充满了不安和焦虑。”
不仅小学生家长会这么焦虑,学龄前的孩子家长也很慌乱。现在公立幼儿园知识类的学习内容很少,有些家长认为大好的时光不能白白浪费了,应该让孩子提前学起来:数数、算术,甚至乘法口诀表都学起来了。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了,而自己的孩子数数还数不到20,就跟着着急,也要把才三四岁的孩子拉到桌子前学算式。这就是盲目的着急了。
家长毕竟不是老师,对于孩子的发展、教育的规律都不是很在行,有的时候容易出现用力过猛或方向不对的问题。我想,学科的教育问题还是应该交给一线学校的老师来解答。
陈凤伟老师是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对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特点非常了解,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上,她有独到的观念和教学方法,是名副其实的名校名师。
这本书的主要介绍了学前和小学期间数学学习的特点和重点,针对各阶段孩子、家长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大到怎样做好数学启蒙、数学学习之于人生的意义,小到孩子总是做错题怎么办、要不要学奥数……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除了教家长解决正在头疼的问题以外,这本书还帮助家长学习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这才是学习型家长更加高效而理性的学习方式。
我和陈老师都坚信,只要在合适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只要深入学习并应用书中的指导,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数学的启蒙老师。
如果您没有读过这本书,可以先听一听我对这本书的解读,希望这本书中的内容能够惠及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小学六年为孩子打下一生受用的良好基础。
2.入学前,数学应该学到什么程度?
学龄前的孩子家长,困惑的问题是:孩子在入学之前,数学到底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说上学前要学会 100 以内的加减法,也有人说上学前什么都不用学。陈老师的建议是:数学的启蒙和其他知识的学习一样,要从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出发。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2-7 岁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让孩子进行加减法抽象练习会非常困难。所以,不主张那么着急开始数学的学习。如果要学习,也不应该像小学生那样,以讲课、写作业的形式进行,而是要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一刀切,在实际操作中要因人而异。我认识一位北师大的刘教授,她的孩子对数学天生有一种不可遏制的热情,每天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做数学题,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爸爸妈妈互相出数学题。虽然孩子才5岁多,就已经可以做三年级的乘除法运算了。要知道,很多和他同龄的孩子这个时候算20以内的加减法都有困难。而且他有强烈的数感意识,能够准确判断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答案区间。
我对刘教授说:“您的孩子是个数学天才啊,您可要好好地培养!”可刘教授却平淡地说:“即便是天才,他也只有5岁而已,还远不到缔造巅峰的时候,他爱学就让他学,但是一定要把他当做一个5岁的孩子来培养。”
我突然想起陈老师说过:数学的启蒙应该是自然的启蒙,要和人的自然属性相一致。陈老师和刘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作为教育者,他们首先把孩子当成孩子,然后再帮助孩子发展,既不进行超前教育,也不压抑孩子的学习欲望。
所以,学龄前的孩子数学应该学到什么程度,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像刘教授的孩子那样,在数学方面开窍比较早,学习数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乐趣,可以提前适量地学习,但是一定要以适合孩子的方式进行;如果孩子对数学没有特别的兴趣,也不必着急,只要能在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对孩子进行自然启蒙,耐心地因材施教,也能开启孩子对数学的热爱。
有的家长担心如果孩子不提前学,上了小学会跟不上。陈老师强调,目前公立小学都是零起点教育,家长没有必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来抢跑。
现在的家庭教育特别容易走极端,有的家长非常焦虑,恨不得给孩子报十几个兴趣班;有的呢又特别佛系,完全散养,美其名曰“让孩子享受童年”。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焦虑的父母有没有想过,培养孩子就像吃饭一样,把好吃的一股脑儿全塞给孩子,孩子肯定会消化不良;撒手不管的家长则是不负责任,所谓的“佛系”应该是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尽情地释放天性,而不是给自己放假,任由孩子像野草一样生长。
对于6 岁前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生活的重心应该是与父母建立感情,而不只是学习知识。好的教育应该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在每一阶段给孩子相应需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