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国家
——读朱永新的《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
关于教育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中所起到的作用,用什么样的言辞进行形容都不为过。古往今来,针对这个话题的探讨既有宏阔的高屋建瓴的论述,也有语质理深的凡人格言。虽然各自的关注点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所承担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是立国之本。咋听此言,似有夸大其词之嫌。但是仔细思之,却切中肯綮。之所以出此言,源于教育在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复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既然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回归到现实,凡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是否得到真正的彰显呢?答案是否定的。回顾教育在整个社会和工作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否定来否定,似乎不合情理,但是从感性回归理性,看看这么多年教育一路走来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这样的结论真不是夸大其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词语足以窥见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是,口号的呐喊并非意味着现实的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自有人类始,教育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原始蒙昧阶段的自发性教育到文明高速发展的自觉性启迪,教育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进程。不管其间所起的作用有多大,但是就整个人类演进史而言,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事务都无法替代的。教育立人,教育更兴邦。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依靠的是教育。从积贫积弱的物质贫乏的时代走到当下物质富庶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隐藏在背后的,起到魔杖作用的同样是教育。从荒蛮蒙昧走到文明开化,教育的开释和启迪教化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孔夫子重教化,孟夫子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荀子的“劝学”等无不说明先人充分认识到教育在整个人类演进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教育的直接意义是授人以知识,训人以技能。有了知识和技能,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不至于处处被动。掌握了主动权,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就有了回旋的余地。不过,就教育的本义而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浅层的。就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而言,它们不是人类专属性的,其他的动物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能力,只不过复杂程度不同罢了。而教育承载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像训练思维、培养审美、陶冶情操、感受文化等则是其他生物无法做到的。鉴于此,精耕教育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专注于对教育深层意蕴的挖掘。
可是,慢溯教育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因为“考试大棒”释放的作用力或明或暗、或轻或重地左右着公众的思想与行动,导致教育始终跛着腿前行。而这种残疾性的存在与发展,经过驯化的人很多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先天不足的毛病。撇开外在的附加,就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演进看,“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教育是投入最少,但产出最高、最有效益,同时也是最值得投入的投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教育所关涉的内容看,首先它是一种普惠性、全民性的,从文盲半文盲到现在的基本脱盲,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也是国民整体素质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物力、人力、财力的投入巨大,但从“百年大计”的角度审视,细水长流式发展的意义是非凡的。当然,要使教育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发挥应有之义,教育的顶层设计、中级设计和底层设计不仅要立足眼前,更要放眼未来;教育的广度、高度不仅要立足国内,更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而且守成传统的同时,还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如果我们在教育上既重视了广度、高度,同时也重视活力,那么这样的国家它一定有更美好的未来。”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这些最终的落笔点还是要回到人身上。对人的教化与改造是教育最基本的要义,通过教育,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直接关乎教育的成败;而国民素质的高低,会自己影响国家发展的走向和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人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有思想和灵魂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方面。而思想的启迪、灵魂的熏染不是依赖于物质,而是需要精神食粮的滋养。其中,通过教育,培养国民的阅读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阅读史是国民心灵成长史”,不论是纸质的,还是非纸质的,国民只有能够阅读,会阅读,才能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在信息高速发展、极大丰富的时代,公民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不仅是汲取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有甄别筛选的能力,因为信息泛滥,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汲取有营养的才能发挥正效应,如果是有害的,会贻害无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教育教化功能的发挥,更应该专注于对国民阅读意识的培养,能阅读、会阅读、善阅读、爱阅读,当这些称谓公民的自觉意识,教育承载的社会价值也就得到的彰显。从朱永新先生针对阅读的定性——“阅读的过程是精神发育的历程、阅读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标志、阅读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看,抓住阅读,重视阅读应成为当前教育关注的重心。面对浩繁的信息,文字的,图表的,符号的;平面的,立体的;现实的,虚拟的等等,只有准确地读出其中要义,才能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本体意义和价值启迪教化的精神性耕耘。《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经营教育,除了关注数字和知识技能,更应该重视思想和精神的滴灌。通过教育,为公民打下坚实而厚重的精神底子,他们在面对各种现实和未来的挑战时,才能够挺直腰杆阔步前行。对一个人来说,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固然重要,如果没有核心价值和素养作为精神支撑,很容易得软骨病。从事教育,做好眼前的功课,不走样、不变形、不变味,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演进中所起的作用才是正向的。反之,即使眼前“这边风景独好”,未来可能会“一片杂芜”。最后谨记朱永新先生的警示:“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未来已经来,现在有未来;美好的未来,今天干起来!”
附原文:
在今年两会的手记中写下 “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的文字,我想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这句话。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大家前一段时间听到任正非讲这句话的时候,都觉得很有道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任正非的原创,但是他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教育是投入最少,但产出最高、最有效益,同时也是最值得投入的投资。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教育有广度国家才有力量。教育的广度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普及程度。从近代的历史来看,几乎所有发展最快的国家,在成长最快的时候都是教育普及最好的时候。一个国家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人均创造力就越强,那么紧接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及基本的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会越强。
第二,教育有高度国家才有境界。教育仅仅有广度还是不够的,因为那仅仅是把知识进行了传输。我们不能仅仅是培养书呆子或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仅拥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具有情怀、道德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国家需要有一批有良知、有境界、有价值感、有信仰的人。
第三,教育有活力国家才有创新。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育怎么把每个人的内在能量激活、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和张扬。那么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其实就是“独特性”。“独特性”是评价教育非常重要的标准,好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能量都能被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应是扬长而不是补短。扬长的教育和补短的教育是两种教育的方法论。有活力的教育就在于要结合每个人的创造性,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到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内在能力。
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天生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讨厌学习。人生最初的时期,是发现这个世界最快的时期、是大脑突触形成最快的时期。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天生的本能还是要比其他动物少很多,大部分东西都是后天学习的。所以教育只要能满足人探索、好奇的天性,并不断地激发,那么人就能够不断成长,终有一日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有真正的创新,我觉得是需要教育更有活力,因此我的首要观点就是“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如果我们在教育上既重视了广度、高度,同时也重视活力,那么这样的国家它一定有更美好的未来。
阅读是教育的基石
阅读为什么是教育的基石呢?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阅读的过程是精神发育的历程。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我的阅读观》,在书中提出了我对阅读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特别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乃至于最伟大的价值藏在哪里?就在那些最伟大的书里。但这些书如果只是躺在书架上或学校图书馆里,其实跟你没什么关系,只有当你阅读的时候才会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那时你才真正地拥有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
第二,阅读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标志。人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阅读能力上。纵观世界上所有的考试评价,会发现阅读能力始终是评价个人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最基本要素。
我在20年前发起了新教育实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最初运作时,很多父母和老师不太理解,认为我们把教科书念好、把作业做完就行,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读课外书?甚至很多父母看到我们让孩子去读书,就把书撕了,或者藏起来,让孩子去做作业。
其实我是很反对课外书这个概念的,书应该不分课外或课内。我们新教育实验有5000多所实验学校,其中有40%在乡村。这20年下来我们所做的努力,让大家都真正意识到阅读太重要了,阅读对提升学习成绩有着全面的推进作用。
第三,阅读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这次两会我专门带了一个提案,我提出要通过阅读的公平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全民阅读能够推进提升国民素质,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把好书送给最偏远的地区、最薄弱的学校、最弱势的人群,让那些孩子在人生最初的时期就能够得到读书的好处。我今年在两会的提案里面也提出政府应该有这样的工程,配给乡村偏远地区的学校最好的书,并跟进阅读指导,同时给贫困家庭的孩子送书。我专门研制了一个中国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书目。中学生书目已经正式发布。把这些书送给孩子们,这样在他们成长的最初阶段,就能读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阅读是教育的基石。
未来来自今天的创造
我讲过三句话: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未来已经来,现在有未来;美好的未来,今天干起来。这是我对未来的三观。
我们在讲未来的时候,会觉得未来好像离我们还很遥远,包括我在出《未来学校》的时候,有8000多人在这本书的读书视频下留言,分两派在吵架,说朱老师这个是教育乌托邦,不知道哪天才能实现。但我想说其实书里面讲的故事和案例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所以未来总要来,不请它自来,挡也挡不住。未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现在是过去也是未来,你所处的现在其中就蕴含着未来,但未来怎么才能更美好,要靠现在真正地做起来。
好的教育靠谁来创造?最重要的人是校长!
为了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教育,我们就应该去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教育,那么好的教育靠谁来创造呢?最重要的人物是校长。斯坦福大学原校长约翰•汉尼斯在《要领》一书中,用自己做校长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其中的缘由。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大学校长而写,也是写给中小学校长的,我非常愿意把它推荐给中国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们。
第一,校长是老师的老师,更需要谦逊的品质。
汉尼斯在书中第一个谈到的就是谦逊。谦逊,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你是校长,你是领导者,你很难把自己放在跟老师和学生同等的位置上,你觉得自己比他们高明,“我说你听”,所以就很难跟别人去沟通。但其实校长是老师的老师,他更需要谦逊。教育是一个共同体,它不是靠校长一个人去包打天下的。
同时校长身上的很多品质都是从谦逊开始引出的。比如合作,只有谦逊才能合作;比如自信,也和谦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的校长还是很有启发的,因为我碰到的很多校长,往往个人英雄主义的气质多一些,而谦逊的品质就少了一些。
第二,校长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榜样。
汉尼斯在书的最后谈到了终身学习,其实这也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我一直认为,未来的教育方式不是像现在这样学习和工作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像现在,我们读完硕士、博士,然后才开始工作,读完博士差不多要将近30岁了。我觉得在职学习,就是学习—工作—学习阶段式交替式的,它会是一个未来教育的新方向。这样的好处就是,它更会激发一个人内在学习的愿望,因为结合你的工作,你需要补课,你需要学习,而且针对性会更强。现在一些进了学校的人,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到底自己要做什么,而且他学的很多东西自己是不感兴趣的,他的专业都是爸爸妈妈给他选定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他很难有比较好的方向感。所以教育其实就在于能够不断地去帮助一个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校长来说,只有他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调动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调动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其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一个做榜样的历程。校长给老师做榜样,老师给孩子做榜样,你的榜样做起来了,教育就形成了。所以,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在教室里“我说你听”的过程,其实是大家在一起——一起做、一起学、一起研究、一起做项目的过程。(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