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才四集就冲上豆瓣9.3,豆瓣不到一万人评价,评分9.3;到4月完结,超过4万人评价,评分已经升至9.5分。要知道很多剧上8就被追捧了,这部剧简直一骑绝尘,怪不得哪里都有着对它超高的评价,哪里都在求资源。
台视与HBO亚洲部门合作的《我们与恶的距离》,真没有唬人,《我们与恶的距离》,基本上可以锁定年度最佳台剧的席位。
整个剧情围绕着“无差别杀人事件”深刻地展开。首先科普下什么是无差别杀人事件,通俗讲就是指犯罪人在没有任何怨恨,无缘无故,目标随机,见谁杀谁的事件。 剧情中杀人犯李小明,他在一个电影院,枪杀了9个人,并且造成21受伤。法院判其死刑,但仍然难以平复。
无差别杀人案,新闻媒体“乱象”,网络暴力,职场风云,家庭矛盾,关于的死刑思辨...一切都那么地真实,并且撼动人心。
1.王赦&丁美媚: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王赦这个角色存在两个矛盾点,前面5集是自我意志与世界形势的矛盾,后面5集是事业与家庭的矛盾。
对于王赦为什么能在被全世界唾骂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自我,后半部分剧情给出了交代。原来他就是从“弱势群体”里走出来的人,所以他才会有着如此强烈的意志。没记错他应该是全剧唯一一个获得“儿时经历”,被加强塑造的角色。
能动摇他意志的,是来自家庭的责任感。
家庭条件优质,从小就被捧在手心长大的丁美媚哪里受得了外界的巨大压力,她只希望家庭能够安稳幸福,子女能够平安长大,只是丈夫王赦的事业成了一颗绊脚石。
爱妻心切,具有家庭责任感的王赦陷入了一个两难的矛盾抉择。
坚持事业,家庭会进一步支离破碎;
维护家庭,梦想会土崩瓦解。
和王赦一样拥有一颗壮志雄心的观众可以问自己,万一真的遭遇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2.宋乔安&刘昭国:艺术与商业的矛盾
宋乔安与刘昭国的价值观就严重不一致。
宋乔安觉得如果没有流量,内容再好也是扯淡;
刘昭国认为做新闻就要保持内容的品质,不能一味迎合大众。
两人的观念矛盾也是全剧的一个核心议题,关于新闻媒体的利益与操守。
宋乔安所在的“品味新闻台”和刘昭国所在的“先驱报”是两个对立面。“品味新闻台”利益至上,他们播报新闻更多是为了收视率;“先驱报”内容之上,他们有着提高观众品味的社会责任感,只是比较小众,赚的钱要少很多。所以“先驱报”不得不与“品味新闻台”合作,争取更多流量。
如今的很多媒体何尝不像是“品味新闻台”,为了争取流量制造“标题党”,播放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趣闻”,偏离了媒体原来的社会职责。记者每天都在抢时间,抢观众想看的东西,而不是在履行自己“探寻真相”的责任,那么媒体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3.李大芝&应思悦:面对与逃避的矛盾
李大芝[原名李晓文](陈妤饰演)作为随机杀人案主犯李晓明的妹妹,连带成了“恶”。不得已退学、改名,独自一人生活,有家不能回,有亲人无法相认,在受害者家属所在公司就职,承受着心灵上凌迟煎熬。
而事实上换了名字的李大芝并没有走出“杀人犯妹妹”的阴影,她的心灵上仍然背负了加害人家属的愧疚,她害怕和人打交道甚至不敢看别人的眼睛。
应思悦(曾沛慈饰演)弟弟应思聪也陷入了“艺术与商业”的矛盾中,他是一位导演,因为过度追求作品的品质而被炒鱿鱼,深受打击。在弟弟举刀要挟的病发现场,面对李大芝寻求报警救助的眼神时,犹豫了……这份公民与姐姐的角色距离产生了矛盾。
曾沛慈奉献了超乎预期的演出,几次哭戏都显示了她具备当实力派演员的潜质。与李大芝不同,应思悦在遭遇家庭危机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坚强,她能够面对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应思悦是应对难关的模范,所谓近朱者赤,李大芝受到感染和鼓舞,逐渐从迷失走向挣扎。
那种挣扎,就犹如你从黑夜里醒来,迎接光明之前,要起床的挣扎。
剧集实际上没有把重心放在直接施暴者本身上(恶有千百种形态),而更多呈现罹难发生后事件对双方家人后续影响及困境的如何消除,并聚焦社会的反映与追寻造成惨剧的根本原因,试图探讨避免更大伤害的方法(恶的根源与消除)。
这部剧就是从多个角度,抽丝剥茧,用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毕竟,人性从来经不起考验,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关于善恶的答案。
“我们对善恶的沉迷,对恶的着迷与追打,是疏离社会的附魔群像。我们与恶的距离比你想象的近,因为我们往往假善恶之名,行自我证明之实。只要是快意恩仇都是充满了一念无明,哪里来的善恶”。人性是极其复杂的,不是一个恶字,一个善字就能够概括。在这个如此复杂的社会,面对复杂的人性,我们只能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