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版权中心年度大课:更“无用”的写作课
只总结脑图就是个搬运工,以下是我结合本课的重点,以及课外学习加料得出的笔记,跟大家一起分享、学习。
这一课,我总结下来一个核心观点就是:
小说与故事不同,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存在,整部小说都围绕着人物的发展、成长,来与读者的感觉贴合在一起,从人物的身上感觉到真实、喜怒哀乐,通过人物来体会另一种人生。
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塑造令人难忘的角色呢?
大致以下几个方法:
在写小说以前
在写小说前确定你的人物,包括主角和配角,要对他们如恋人般熟悉,知道他们的一切,包括你未写在小说里的部分。
这个可以用写人物小传的方式来做,在《小说的骨架》里有很详细的介绍,当有了一个故事主题、想法,人物不是很清晰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人物进行采访、自问自答等等方式,借由深挖人物,从而还能协助作者发现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情节、背景。
这个以后我会专门整理一个有关人物塑造的专题。
明确每个角色的目的
记得在一本写作书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意思是,每个出场的人物都不是毫无目的。
配角是为了烘托主角或推进剧情而存在,也许书中主角无意中路过的馄饨摊的老板,就是下一幕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有时候是为了再次阻碍主角达成目标,有时候是给主角推波助澜。
在《编剧有章法》里,作者豪格将人物分成了四个类型,分别是主人公、主要敌人、映像人物和浪漫人物,每种人物类型都有自己本身在小说里的性格和目的。
角色和行动元
说到人物的目的,就得提到人物的角色和行动元,在本节《“最无用”的写作课》里小麦老师解释,角色相当于人物的性格,行动元就是人物的欲望。
还是用《编剧有章法》里举例子,人物塑造的其中两个元素是:动机和冲突。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冲突和外在冲突。
每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性格和为什么这么行动的原因,在《编剧有章法》里,因为是讲编剧的书,所以对于人物刻画更为详细,教了一种制作人物动机冲突图表的方式,帮助我们来塑造人物原型。
人物成长弧
小麦老师在本课中提到福斯特的“圆型人物”和“扁型人物”,“扁型人物”是那种可能从头至尾性格、立场或心理都不会发生变化的人物,他们非善既恶;但“圆型人物”不一样,他们是富有变化的一类人物,重点内心发展是会随着故事不断产生变化,不能单纯地被定义是好人还是坏人,往往最多反转的就是这类人。
我们在创作小说中,要恰当地为人物决定他的类型,比如主人公更多地是成为“圆型人物”,部分重要的配角也应该是“圆型人物”。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人物成长弧线”这个东西,这是《这样写出好故事》的作者贝尔和日本推理大师大泽在昌都提到过的塑造“圆型人物”的方法。
人物一定都不是突然间就变了,一个人本来是以杀人为乐,却突然因为一件什么事儿就一心向佛,这样太假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想要转变最核心的理念,只会是由你设置的情节,一层层从外面瓦解,最后到达最深处,这样才自然,而且合理。
如下图,就一目了然。
关于记录角色转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一张表,涵盖故事中主要的情节,在每个关键时刻,描述下角色的内心世界。
写小说过程中
人物原型设定之后,要让读者相信人物就是应该这么做,就是如此真实,要让读者跟着人物一起嬉笑怒骂,那就应该不浮于表面的苍白描述,要在细节处,比如相貌、情绪、心理、肢体等等能够体现人物当下状态的时刻,不惜笔墨去详细刻画。
我觉得这无关文笔,只要将自己当做这个角色,那这个角色当下是以什么情绪在说话、以什么姿态在行走、以什么心理在思考,统统用这个人物应该有的样子,真实坦白地描述出来。这个时候的细节描写不是啰嗦,而是展现自己对于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结果。
对角色的残忍就是制造高潮的惊喜
我记得在《这样写出好故事》里,一起强调作者应该适当地对主角苛刻一些,让他遭受磨难,很少有人喜欢看主角一直生活得一帆风顺,这样太平淡,纵使一开始顺利,也一定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这就需要把角色当做对手,将他们置之绝境,看他们在那种困境中如何发展,如何抉择。其实这也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挑战,将角色置之死地,也就是相当于在当下将小说逼到悬崖边,一定要费劲心思去想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日本推理大师大泽在昌就形容这种方式是“倒行逆施”,给出一个不同于主人公所想的答案,或者将主人公放在一个不可能的到的地方,创造一个最困难的状况,也是创意惊喜和突破情节的好办法。
当然,在这种绝境中,逼着角色在极致情况下,露出他本身在平日里不可能暴露的性格也好、心理也好,只有在冲突和矛盾面前,才有精彩的东西出现,读者也更愿意看这种对抗、挣扎、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情景,去体验自己无法体验到的东西。
当人物“活起来”就放他自由
不止一次,我听其他写作者说,好多情节和故事都是笔下人物自己去选择和创造的。
在写小说以前,我们为人物设定了种种性格和设定,包括未来他要走的路等等,但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人物会自己开始慢慢开始“活”过来,说的话、做出的选择都开始符合他自己的性格,甚至,会开始影响到情节的走向。
我想,并不是人物“活过来”了,而是我们写到中间,对这个人物的了解越来越深,知道按这个人的性格来说,他就该这样说,就该这样做,就该走这条路而不是那条路。
这时候,也许会跟自己的最初设想不同,但也请放开手,放他自由,在你的故事范围内,让他自由生长。
最后,以上是我的笔记,最开始的脑图只是一个勾起课程回忆的工具,不能妄想靠脑图就能get到知识。
over。
简书版权中心年度大课:更“无用”的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