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今后的社会不再是根据身份和权力划分等级的“阶级社会”,由“有读书习惯的人”和“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一分为二的“阶层社会”即将到来。
一个例子是2014年12月19日,NHK(日本放送协会)在信息节目《现代特写》中播出了有关读书的有趣内容。
标题是“越来越多的人的读书量为零会对人们产生何种影响”。
虽然说来话长,但其中有很多与本书主题贴切的部分,所以我想简单介绍一下节目内容。
这个节目在开头列出了文化厅发表的有关“读书”的调查结果。
一个月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占的比例高达47.5%,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不读书的。对此深有同感。
这个节目采访了东京大学的学生,得到了以下的回答。
“因为比起读书,在网上更容易查资料,基本上很少有读书的时间。”
“实际上智能手机也能搜集到很多信息,所以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看手机上面了。”
这就是现代青年的真实状况吧。
为了调查不读书所产生的影响,节目组还与进行人类信息探索行动研究的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媒体系的逸村裕教授合作,做了一场试验。
该试验为:在学生写报告的时候,比较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之间的区别。报告的课题如下:
“整理有关‘英语早期教育’的讨论,把值得写入的话题(事实或讨论)一条一条写下来,写明你的论文主旨和建议。内容不能超过一张A4纸(1500字以内)。”
在引用参考资料时,教授和节目组允许学生自由使用图书馆的书籍和互联网。
有6名学生参加了试验。其中,读书时间为0小时的有4人,0.5小时的1人,2小时的1人。试验开始之后,所有学生都在网上对“英语早期教育”这个单词进行检索。
大部分学生都以惊人的速度筛选出了必要的信息,对网上的报道进行“复制与粘贴”并稍加修改,便完成了报告。
只有读书时间2小时的学生不一样。
他把网络报道上列出的两本参考文献记下来,去了图书馆。拿到了要找的书之后,他又拿了另外两本偶然看见的好像和课题有关的书。
那个学生这样说道:“如果用网络查资料的话就只能查到和关键字关联的信息,相比之下,书里可以找到网络检索不到的东西。”
只利用网络检索的信息写出来的报告的特征是涉题广泛,但是缺少与其对应的逻辑展开内容,这些主题都没能被好好整理。因为光是把能收集到的信息凑在一起,是没办法把它们都梳理贯通的。
而且这些报告里基本上没有他们自己的建议。只有一点点像是建议的东西写在复制粘贴和引用部分的后面。那些东西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感想。
另一方面,只有在图书馆借书的学生的报告是集中于一个主题的。他自己提出假说,查找资料,注意到英语早期教育并不是必要的,长大成人之后也能学会英语。他通过详读书籍资料,进行逻辑性思考,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论点。
“读书”和“属于自己的建议”有着密切关联,对此自己也深有体会。我直到某个时期为止都是不读书的。尽管如此,在大学毕业后进入Recruit公司上班时,我仍旧想出了有趣的策划案,并有效地将其展示出来,取得了实际的成果。
但我当时一直没能拥有关于社会的建议和人生的假说。三十多岁之后我下定决心开始读书,当读书量超过三百本之后,这些东西才终于出现在我面前。
我再一次意识到一个事实,如果不能通过读书积累知识,是没有办法拥有自己的观点的。
在节目中,记者立花隆先生中途登场,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只用互联网查资料的话,所获得的知识不可避免地浅显,今后如果想要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一定会需要通过看书和其他诸多手段。”
立花隆先生在节目里还说过,他并不是想说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全都是不好的。因为互联网如果你用得好,也可以获得各种各样书中没有的有用信息。
但我也赞同单凭网上的信息只能进行浅显的思考这一观点。
在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性思考方面,书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东西。
#视频号:天第书院
PS: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支持一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视频号【天第书院】,以国学教育智慧为出发点,分享关于个人成长、夫妻关系、孩子教育、企业管理等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