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的春节,我从厦门坐动车去上海,到浦东机场乘第二天的一大早的飞机回沈阳。在动车上,看完了余华的《活着》。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是不喜欢看小说的,印象中并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过几本小说。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除非某个东西特别吸引我。这种性格也反应在自己的写作中,我的写作多以散文为主,其次是一些诗歌杂文,唯一写过的略带自传色彩的小说还是高三时候。至今仍保留着当初的手稿,不管是去沈阳上大学,还是去浙江工作,以及回成都工作,总会带在身边。
余华的《活着》应该是第一本对我很有吸引力,感触最大的小说。在看前几页的时候仍然有几次想合上书,或许是旅途的无聊,让我不得不继续往下看。
读到富贵嗜赌成性败光全部家产,不过感觉是最俗的套路;读到富贵求医被抓了壮丁,不过感叹运气不佳;而当读到为救县长夫人的命,富贵的幼子被活活地抽血过多而死,这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血馒头有过之而无不及,心中竟然不禁颤抖;当富贵知道县长就是自己当初的战友,事情不了了之,心里除了骂万恶的旧社会更是同情可怜富贵。
富贵的灾难却还没有结束。他的女儿难产而死,他的女婿被水泥板夹死,他的外孙吃豆子撑死。富贵的生活、家庭被连二连三的死亡一次次的撕得粉碎。每一次的打击都是最痛的伤口,最重的惩罚,但是富贵还是从悲痛的深渊中走了出来,至少他还活着,还和那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着。
我想,富贵在与“我”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富贵心中的幸运多过苦难,活着多过死亡。虽然这个世界如此待他不友好,他却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在夕阳的余晖下,富贵赶着老牛渐行渐远,这时的画面应该出现“活着”二字。
我想富贵不是不会痛苦,更多的是亲身经历过生死离别,亲眼见过生命的脆弱,才更加懂得“活着”的含义与不易。
富贵就如《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他们的故事不同,但是他们生来就不是被打败的。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苟且,不过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幸福;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是奢望,是遥不可及得梦,握不住的沙。唯有经历苦难,生死离别才懂最幸福的莫过于“活着”。
然而,每个人“活法”不尽相同。有的人不虚度年华,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事业,有的人浪费光阴得过且过,有的人生来不怕被打败,有的人活着注定失败。
《活着》中的富贵或许他自己说不出“活着”的具体意义,但是他却亲眼所见过“死亡”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