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是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用了30年以上的经典培训教材,30年前和现在的世界在物质上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的人性是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经典能够延续到今天,就有符合人性的一面。
为什么作者会用金字塔图形来定义,而不是用圆形或者正方形等其它图形来定义?
因为根据人性的特点,金字塔图形原理更能让我们能够接受和理解他人所要表达的信息。
当我们告诉他人读初中时的快乐生活故事时,该怎么表达?表达出来可以让他人清晰的记住?初一、初二、初三、班主任、同学、任课老师等,突然一下子说这么多,自己都感觉无从下手,所以可以列一个金字塔原理图,清晰自然的表达出来。
上图构成了金子塔形状,金字塔顶端就是XX班在整个初中,顶端下面分别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再每个年级下面就是每个年级时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同学,再再往下面是当我们说道班主任就会提到班主任和班主任配偶、小孩;任课老师就会提到各科老师;同学就会提到班长、学霸、学渣等等。
通过金字塔图形描绘出来让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XX班在初中时候发生的故事。
金字塔图形最大的优点是充满逻辑性,每一层级别都是互相关联和影响,当提到初一年级,就会想到初二、初三年级;当提到初一年级班主任时,横向发展可以联想到各任课老师、同学,往下延伸可以想到班主任本人、班主任配偶、小孩等。
根据上图金字塔形状,很难联想到隔壁班的同学,是人的惯性思维。要联想到隔壁班某个同学,就只能把金字塔的顶端往上面再进行延伸。
金字塔每一个级别是相互连系并关联,同时还能成为论点起到支撑上一个层面主题,如初一XX班、X1班、X2班就可以起到支撑初一班级,相互关联,并且就很容易想到隔壁班某些情景。
根据上面图形,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金字塔结构中,任何一层的观点永远都必须是它们下面成组观点的总结。
2、每组观点都必须具备相同的特性。
3、每组观点永远都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成。
每组观点的逻辑顺序通常采用四种方法:
演绎法(主要前提、次要前提、结论)
时序法(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法(波斯顿、纽约、华盛顿)
比较法(首要、次要、以此类推)
上面两个图标分别采用了:
1、时序法,初一班级、初二班级、初三班级,这是通过入学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分类。
2、结构法,初一XX班、初一X1班、初一X2班,这是通过一起入学班级名字不同进行结构分类。
回顾总结这章,人性中最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类型就是金子塔形状。通过金子塔形状往上延伸或者往下延伸,往上延伸时可以成为论点来支持上层建筑,往下延伸可以成为一个主题,拓展以围绕主题的不同话题或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