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无意之间撞见的一个陌生人,他是如何帮助你开启一个新世界。
———题记
从伊尔库茨克到莫斯科,要历经4天3夜的车程,不过这回的旅途比之前的更有趣,因为我遇到了我的俄语老师——布拉德·斯汉。
长着一副亚裔脸的斯汉,是布里亚提亚人———乌兰乌德区的少数民族(该地区与蒙古接壤)。追溯历史的话,应该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斯汉给人的感觉特别严肃认真,可能跟他是研究天体物理学有关。他的英语并不好,而且带有严重的舌音,所以我们沟通全靠他的手机翻译。
在知道我有意学习俄语后,他主动提出可以教我。本以为他只是意思意思,过一把做老师的瘾,没想到他还玩真的。约法三章,每天两节课,上下午各1个半小时,每节课的内容都要背诵默写。
火车上的时间,除了在手札上做些物理计算外,斯汉还会认真的编写用于教我的俄语教案。为了能让我看清俄语字母,一笔一画的在纸上仔细描摹,着实让我这做学生的感动,不好意思偷懒。
虽然学习外语的经验不少,但俄语的学习却很不轻松。最令人头疼的是,头脑当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英文字母在俄语里需要做二次转换,例如
“H”发“N”音;
“P”发“R”的音;
“Y”发“U”的音。
加之其他各种扭曲的字母的参杂,使俄语学习痛苦异常。但为了不辜负斯汉的一片赤诚,我也不敢怠慢。
每天大概在5点左右被阳光照醒,然后下床吃早饭朗读单词。其余的时间一直到天黑,除了阅读和写作外,基本都用在学习俄语上。时间一长,车厢里的人都知道有一个中国人在学俄语,纷纷过来“一探究竟”,有些好事的还会指教几句难的发音让我念,我笨拙的发音,总是会让前来的俄罗斯人捧腹大笑。
不过我脸皮够厚,让别人笑笑也无所谓,斯汉却感觉是他没教好,深色凝重的放下手上的扑克牌,走到我跟前说,“准备默写”。
………
说起来,俄语算是我学习的第三种外语。我是真发现语言这东西是共通的,虽然开始并不相信自己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会。但是回过头看,从第一天的认识和纠正发音,到如今,连贯的说出几句俄语,我发现要做好一件事,只在于想法和行动的一念之间,你不逼一下自己,真不知道原来自己有那么大的潜力。
可能有人会说,你在学习语言上有天赋,所以学的快。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就拿我学英语来说,读高中的时候,我英语还经常不及格,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我一口气,在大二就把英语四六级全考出来。
究其原因,倒是亏了我长期在外旅行,有机会能和各种老外交流,又因为沟通的障碍,倒逼着自己学好英语,然后随着考级的顺利通过,和老外交流的顺畅,不断增强自信,产生了一个良性循环。
从这个角度,我们倒推那些抱怨自己对专业没兴趣的成因,可以说,并不是他们真的对这个专业没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这个专业学好,因为几乎没有谁是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说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者工作的。
我身边大多数的人在都已经停止学习了。所以每当他们知道我空闲的时候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总会冷嘲热讽几句,“又不考试,读书有什么用?”
你看,他们把“有用”当成了读书的驱动力,把学习这个行为,只是简单的当成应试和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爱好和兴趣。这点你从高考考完后,大部分学生整天在家沉迷游戏,聊天刷剧,或是急不可待的去打零工中,可见一斑。
当然,更不用说我们的父母辈了,我在之前的文章多次提过——家庭教育是人生观的复刻,孩子是父母的镜像反馈,不要妄想你在看电视的同时,还要求孩子做到刻苦读书。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以及广泛的社交,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有看书习惯,并且会看书的人。因为看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需要你既虔诚又挑剔,既信任又怀疑。同时,它也要求你像一摊水一样,一旦有新的水滴,马上就自然融入,就好像从来没有这颗水滴一样。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但是我知道一个视真相和更好的世界为价值方向的人,一定带有某种令人心神向往的气质,能压制戾气,护养心性。
希望正在阅读或正在培养阅读的你,能和我一样———终身学习。
(Ps:文末赠上“火车小妹”Lisa 的照片,祝你拥有开心的一天。^_^)
———写于西伯利亚铁路
我是你的前哨侦察兵,只为你提供第二手最不靠谱的国际信息,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打赏或转发来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