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学习了一节课、读了一本书、和别人聊了一次天之后,因为获得了新的知识、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或者思路,内心为此欣喜不已,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在**方面有个突破了!但现实却是“啪啪打脸”,因为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行动了没坚持,所以结果是没发生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为什么我们总不能“知行合一”?不能“学以致用”呢?在“知道”到“做到”之间,哪一环是被我们忽略的呢?
《知道做到》这本书给了我们想要的答案。作者说:“要想让人们实际应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你首先要让他们作出一些改变。然而改变并不容易,这里主要有3个原因:信息过载、消极过滤和缺少跟进。”我计划,用三天的时间,来分享在三个原因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分享人们不能“学以致用”第一个原因是信息超载。
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无论你想学什么知识,老师似乎都一个个地都在排队那等着你筛选!人们更习惯于不停地获取新的知识,因为这比“应用实践”更有趣、更简单!然而大量泛学的结果却会让人变得毫无积极性,甚至产生“知识焦虑”。所以,我们首先必须确定自己需要学什么,然后更有效率地去练习这些东西,直到把这项技术内化到你的身上。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少而精地学习+间隔性重复】。
第一,什么是 少而精地学习?就是针对少数重点关键进行有目的学习,而非“多而浅”地学习。
有句话说:为什么你读了那多书,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根据“精学”理念来看,我们应该先去选择当下读什么书,花80%的精力和时间去阅读20%的重点书籍。阅读是学习的一种又简直、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建议结合自己的工作发展需要、学习规划来确定目标。韦伯斯特词典的发明人丹尼尔·韦伯斯特曾经说过,他宁愿彻底读透几本好书,也不愿意进行大量泛泛地阅读。然后,读书策略就是重复学习重点,所谓“温故而知新”。
作为家长,精学理论启发我:不要再给孩子安排太多的兴趣班,即使孩子自己愿意。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些资源都具有不可复制的稀缺性,所以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刀刃”上——按照孩子的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她的学习和兴趣,就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什么又是“间隔性重复”?就是隔一段时间就重复一下,让自己沉浸在当中,把知识消化、吸收,直到内化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我爱吃“可乐鸡翅”,但我不会做怎么办?我可以百度找答案。但是,在实际做的过程中,我发现是还是不熟悉操作,于是,我一边看着手机内容,一边动手照做,最终把这道菜做好了。那是不是做了一次,我就学会了呢?还真不是!由于不经常做、隔很久再做的缘故,我发现我会忘记具体方法,于是我又回到了第一次做“可乐鸡翅”的样子!
探究原因,就是在学习这个技能的过程中,我没有去“间隔性重复”!
再比如孩子的学习,有些孩子没有平时复习的习惯,总是想等到考试之前再集中精力抱佛脚,结果可想而知:就像我再次做“可乐鸡翅”一样!知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的,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重新学习。
小结一下,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为什么人们不能够学以致用的原因一:信息超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少而精地学习+间隔性重复。学过的知识要迁移到自己身上,好好思考、好好分析呀!明天一起分享人们不能够学以致用的第二个原因:消极过滤,以及对应的策略。
我是你们的苗苗老师。我们明天见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