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在电梯里遇到同样带着孩子的邻居,被问到:“孩子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啊?”
我并不想回答,特别是当着孩子们的面儿。两人相比势必有高有低,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再说,我娃考得好不好,和你有关系吗?
我笑笑说:“还行吧。”
邻居接过话说:“还行?那怎么行呀!小学就要开始抓紧学习了,我儿子数学考了100分,语文差一些,才97分,暑假要抓点紧才行啊。”说完目光转向自己的儿子,眼神里有几分赞许,几分施压。
我娃默默地看着我,眼神很复杂。
特别能读懂女儿的眼神,因为我也是这么长大的。
我在大厂矿长大,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舅舅姨妈,一家好几代都在同一个大厂里,一个厂子职工带家属好几万人。
所以,从幼儿园到高中,同学们的父母都互相认识。还有学校的老师,医院的医生,电影院卖票的,食堂里打饭的,就算不直接认识,也都间接认识。在这样的生活圈里,谁家孩子考得好,谁家孩子被罚站,爹妈都门儿清。
期末一公布成绩,如果考得好,大人能乐上好几天,逢人就问你家孩子考的咋样,目的其实是显摆自家娃。如果考得不好,父母在饭桌上没少唠叨,你们班内个谁考进了前三名啊,还有内个谁,人家都是怎么考的?!你又是怎么考的?
那个年代,教育体系没有现在完善,社会发展也没有如今多元化。父母对分数之看重,可想而知。所以“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们这代人。
走出电梯,娃和我都松了一口气。女儿说:“那个哥哥还有一门考了100分呢。我两门都只考了97。”
“他妈妈可能希望他能考得更好些,你考得也不差呀。”
“嗯,幸好你是我的妈妈,哈哈。”
回想女儿上幼儿园时,老师开始布置作业。这个年纪不就是该傻玩傻乐的吗?对于作业我不强求,不过她倒是挺乐意写。
上了小学,第一个学期在女儿身上花了点心思。引导她放学休息15分钟后开始写作业,我们俩在书房里,我工作她学习,互相陪伴互不打扰。有不会的留到最后一起问,锻炼她独立并高效地完成作业。帮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就没再多管。不监督不催促,但我会建议她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她去阅读去尝试去探索。
老师在家长会,校讯通上一直强调:请帮孩子检查作业。嗯,我一直有检查,但只检查是否完成作业。至于对错,请孩子自己检查。如果没有检查出来写错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我在检查当天的作业时,也会翻看头一天的,给孩子再讲一遍。
考试成绩上,不要求太高,一二年级,我希望女儿能够在95分以上。女儿问:如果没考到呢?我说:没考到也没关系,一次没考好,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代表你以后都考不好。一次考了100分,同样,也不能代表以后次次都能得100。只要认真学了,你会考出好成绩的。
女儿对我的回答很满意,上小学两年,基本都在95分以上。每次大考前,我会把过往单元测验的错题拎出来一道道分析讲解,然后让孩子再做一遍。这是唯一可以拿出来说的学习法宝啦。
分数党父母,招人烦,这也是我们小时候最讨厌的父母类型。如果孩子从刚进入小学起,就每天在大人的唠叨下惨兮兮地苦学两小时,试想未来的十几年求学路,他要如何去面对?
不要单纯地追求分数的完美,引导孩子对知识本身的渴求才是正经事。没考好,家长帮助孩子总结原因,只要孩子重新做对了题目,就要加以鼓励。让他觉得分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认真多少,就能进步多少。
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才是最完美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