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4年小某书上最火的竟然是“离职赛道”。
无论是35+卷不动的中年人被动离开大厂,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主动拥抱旷野,离职博主们用同样的模版,发出同一个声音:上班使我不爽,我要重启人生!
但是,当一头扎进离职博主的新赛道时,发现这里已经比职场还卷了。
而你更有所不知的是,你以为的新赛道,其实早在一千多年的魏晋时期就有人玩过了,论做离职博主,陶渊明绝对是早古祖师爷,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让他在离职界名声大噪,300多年后,拿到一笔不菲的辞退金被动离职的李白,在小某书上发了一句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想必灵感也是来自陶渊明。
而辞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羡慕坏了朝九晚五的打工人,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躺不平、卷不动、摆不烂”中年人的精神领袖。
没有人生来就想当条咸鱼,年轻时人人都有个改变世界的梦想。
杜甫的志向是“使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李白曾许愿:“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陶渊明形容年轻时的自己,也曾写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诗句,不可谓志向不高远。
然而现实却总是不尽如人意,陶渊明所处的东晋社会时局动荡、门阀森严、官场腐败,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陶渊明每个工作都干的不太顺利,跳槽多次。
几次离职原因分别填写的是:
不喜欢领导官僚腐化;
上级谋反连累我;
同事们搞小团体主义边缘化我,讨厌工作氛围......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适应职场文化。
他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彭泽县令。放在今天,这是多少体制内基层干部一辈子都奋斗不到的高度,而陶渊明却也只干了80天。
压倒他职场生涯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接待工作。
那天,上级来人检查工作,让陶渊明去参加接待晚宴,下属订好了酒店,提醒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在这个岗位上干了80天,但在心里想辞职大概已经想了八百遍,本来就不喜欢干接待工作,今天还得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去,形式主义、官僚作风!这点窝囊费挣的太难了!卷不动, 完全卷不动。
一气之下,陶渊明就下定决心:辞职!这个班谁爱上谁上,反正从此别想让我再上一天。
第二天,他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辞职信《归去来兮辞》,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县委大院儿。
辞职第一天,陶渊明在小某书上开了一个账号:五柳先生在旷野,发了第一篇笔记《42岁,我从公务员岗位离职,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便开启了离职博主的生涯。
一时间,这个现象级的事件便上了社会新闻,体制内的光环送给陶渊明的最后一份礼物是流量。
离职后的陶渊明选择了去当一名田园博主,每天的生活主要就是三件事:种地,喝酒、赏菊花,还有就是顺便写写诗。
他写诗晒出了自己《归田园居》的日常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先是对自己过去从众上班表达了大写的后悔,然后就兴致勃勃地描述了现在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光房子就八九间,后面是柳树,前面栽满了桃树李树,推开窗户,走出家门便是一幅山水画……
相比之下,原来那间办公室竟是鸟笼啊。
田园生活环境好不说,人际关系也很简单,大家见面也不寒暄别的,只聊庄稼长势如何。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着实有点拉仇恨,不过田园博主有时候也焦虑:千万不要来一场霜冻,把我的庄稼冻坏才好啊。过了几天,又忍不住写了自己的庄稼——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千万不要认为告别上班打卡,就可以随心所欲打发时间,自由职业也是很忙的,需要“晨兴理荒秽,带月锄禾归”。
尽管这样早出晚归的工作,但仍然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见陶渊明种地不咋地,主打一个心态好。
庄稼长的不好似乎不要紧,但要命的是,陶渊明还有5个儿子,没有了俸禄,一家人要靠天吃饭,也难怪陶渊明整天碎碎念他的庄稼了。
比有五个儿子更要命的是,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学习不好。
陶渊明也会偶尔写诗抱怨:“人家桃李满天下,我家个个结苦瓜”。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大意是说,老父亲我头发已经白了,身体不像原来那么好了,可是孩子们总让人操心,十六岁的大儿子无比懒惰,十五岁的二儿子不喜欢读书,十三岁的阿雍和阿端到现在还不识数,而9岁的阿通,他还只知道吃……
激不动的娃一个就够了,他却足足拥有五个,今天的家长谁听了不得当场吐血,但陶渊明没崩溃,抱怨归抱怨,抱怨完了还挺想得开:如果真是天意要给我这五个蠢儿子,那也只能顺其自然,我还是喝酒吧。
总之, 陶渊明这个田园博主没有啥人设包袱,他完全就是在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有惬意,有苦恼,有中年危机,但是他不贩卖焦虑,也不美化苦难。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生活总体是美好的,就是有一点不好:抗风险能力太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结果可能就是没有米下锅。
据说有一次陶渊明家失火,房子全被烧掉了,他也曾一夜返贫,甚至要靠朋友们精准扶贫才能吃上饭。想必类似断炊的事也经常发生,在他晚年还曾写过一首《有会而作》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怒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但即使是这样,当将州刺史来家里探望,邀请他去当差时,陶渊明也因志不同道不合而拒绝了,还让妻子把慰问品都退还了回去。这么耿直,难怪适应不了官场。
然而,我们一路奋战,只是为了不被世界所改变,天下有道则出,无道则隐,陶渊明做到了。
或许,从世俗的角度,陶渊明是个潦倒的失败者,但是跳出世俗的层面,他却又是个大写的高尚的人。正如孔子形容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真正的君子,拥有淡泊自守的定力,不会因生活的好坏改变内心坚定的志向。
木心说:“有时,人生真的不如一句陶渊明”。
苏东坡也是陶渊明的死忠粉,渴望摆脱羁绊,走入旷野,“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辛弃疾对陶渊明更是爱的毫无边界感,写诗就连标题都要@陶渊明《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盛唐诗人都不喜欢陶渊明,李白曾批评陶渊明“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杜甫也写:“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着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从头到尾否定了陶渊明的一切”。也能理解,向上的大唐,进取的大唐,欣欣向荣的大唐,不奋斗、摆烂就是耻辱。而到了中晚唐及至北宋,陶渊明突然成为了文人的精神偶像。
看来,经济周期决定偶像风格啊,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与突然放缓的这些年,你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什么?
这几年,人们似乎可以更加光明正大的喜欢陶渊明了。
而喜欢陶渊明的人,最终都没有成为陶渊明,苏东坡没有,辛弃疾也没有,他们到死都带着一颗积极入世的心。现代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更是难做到,那需要对某种生活的极大向往,对世俗眼光的极大不屑,对物质清贫的极大忍耐,对繁华诱惑的极大抵抗,以及对自我信念的极大坚守.....田园生活的B面,才是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卢梭曾远离人群,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了两年之久,他将期间对人生的思考写成了一本书,就是《瓦尔登湖》。他说,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他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倘若一个人信心满怀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过上他想象中的那种生活,那他会在平常的时光里获得意外的成功。
而这也是陶渊明的启示,当你卷不出富贵繁华,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不妨躺在自己的天性上,采菊东篱,醉饮结庐。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自我保全吗?
孔夫子说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