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客公司最近为这本书砸了不少钱,三大卖书网站全都要了大推荐位重推,出版没几天,猖狂地占据了新书榜第一的位置,耀武扬威。然后鉴于读客出版的书水平一半一半(时而超好,时而不咋的)的概率,你就忍不住想读一读了,紧接着,你发现这回赌输了,妈的这书的封面文案,比如“现象级全球畅销书”啦,“美国独立书商选书第一名”啦,“美国图书馆推荐阅读第一名”啦之类的,又一次是读客一贯以来的夸大其词的扯淡。
说实话,这本书如果是博集天卷出的,甭管它排行第几,我他妈绝对不会多关心一眼。因为博集天卷炒得名气响的书,真正名副其实的,也就占十分之一。读客还好点,读客是二分之一。其实市场上能做到二分之一的并不多,从这点上说读客挺难能可贵的。其实你别说我是偏见,连博集天卷的老板都常常自黑自家的书,只有销售额,哪他妈有好内容。从这点上说,他们老板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出版市场上,烂书居多,而出版人的圈子里,能坦诚自己出的烂书居多的勇士,寥寥无几。哪家老板不是他妈的昧着良心哪怕是当着自己员工的面都恬不知耻地自卖自夸。不过好在大部分员工根本就不看书,没错,在中国,做书的,卖书的,跟买书看书的关系,真他妈的很像是贩毒跟吸毒的关系,前者基本不会是后者。你不信你瞅瞅你们家书店那些大妈啦小姑娘啦小伙子啦,真他妈看书的他能大部分人都跑书店当理货员去?你也甭跟我说编辑总得看吧,我告诉你,中国的编辑也是傻逼居多,一个月三四千的底薪,加提成撑死了平均拿个五六千,你真认为读书的人会在这个圈子里混?那他妈读书还有个屁用。
没错,也正是这些人给你带来的误以为他们常读书的错觉,才让你隐隐觉得读书有个屁用。
读书,绝非你想所想的这么轻薄。而读书人,也不是你所见的这么没出息。你别说我用收入衡量素质,我告诉你,从大群体角度看,收入真的能衡量素质。而读书,绝对影响收入。当然,我所谓的读书,不一定非得是你读小说,术业有专攻嘛,你电力学博士哪怕不看小说,你依然是属于读书人,只不过你读的是专业类书籍罢了。那其实也算。
好,关于《岛上书店》这本书,读客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往死里砸这一本,他们想做的,是要以这一本为开端,砸出一系列生产线。就好比你砸响了一套东野圭吾推理小说,那么你们公司从今往后就聚集了一堆读者,你们出版的推理小说,就容易卖得好。读客之前做悬疑做推理做科幻,做的都很好,这回么,看样子,他们是想开拓一下这种偏传统的、偏感人方面的渠道了,所以就必须花重金先砸出来一本,好为后面的书铺路,不信你等着看吧,这类书会陆陆续续出现在读客未来的书单里。
只可惜,他们的领头羊是《岛上书店》——这本根本他妈就不值得重推也没资格当领头羊的书。他们肯定非常懊悔自己怎么就没碰上《追风筝的人》,甚至退一步他们降低要求怎么连《偷影子的人》都没碰上,挑来挑去只能挑了一本根本就不咋感动人、故事情节也没多大意思的《岛上书店》呢。真是他妈的有钱都没地方砸了。那也没办法啊,编辑无能,不砸也得砸啊,就砸吧。然后我觉得,基本上就算是搞砸了。
因为一本书能不能卖好,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内容为王。就这么说吧,博集天卷做的大冰那本傻逼书,虽然写的真不算硬货,但它的内容迎合了中国相当一部分弱智青年的意淫品味,所以就能卖好。而《岛上书店》么,我跟你说啊,内涵可能有,深度也凑合,但它很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低俗),也不存在能让人久久难忘的某个哪怕是艺术水平哪怕烂一点但迎合人心的情节,更不存在什么最容易让读者排除万难喜欢它的代入感,况且,那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主题——书店生存困难以及被各种文学作品不厌其烦地呈现了好多次的人性的转折方面的事,虽符合中国国情,但在我们愚昧顽强的人民心目中真他妈是件不痛不痒的国情,所以这点优势真是微不足道,论国情,中国人越来越多还是国情呢,请问有人真正鸟过它么?更甭说你这个了。
所以我非常怀疑这书的策划,是不是受到了李总理那句“全民阅读”的影响,立马从版权代理公司找了本写书店老板读书的一生的小说,翻译过来就出了(译者孙中旭已故,业内还有些名气,另一个译者李玉瑶不知道干嘛的)。李总理的倡议是很好的,我对此举双手赞同,但我认为啊,假如读客真是这么想的,那显然太过理想化,中国人读书的问题,远的,从孔子那时候就倡导了,近的,光我也苦口婆心劝了你好多次了,更何况是你从小到大一路成长起来的路上的那些老师家长校长专家以及各界精英了。不过请问有管用的么?所以啊,你别觉得总理说了话,搞政治的听,工商业的听,那么全体老百姓肯定也听了。没那么简单,你迎合总理的话出本应景的书,也未必就能立马从老百姓身上得来那么跟风拍马的实惠。我跟你说啊,其实,能让中国人读书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一条:给他们好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