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山东省的郓城县,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郓城的第一个字怎么读,是啊,除了鲁西南,又有谁了解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的故事,又有谁知道彭麻麻也是出自和我一样的贫困县城。
它的名字和诸多的贫困县的名字一样那么不起眼。
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一路走来,有时发现离那片故土似乎也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2009年,在我们的乡镇的初中开始了自己漫漫求学之路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自己的英语特别差,在初二,我的英语考了56分(满分100),竟可以被英语老师当做英语好的学生并给我们殷切希望。现在唯一能感觉到的是无比的讽刺,甚至风吹过树梢的声音也都化作了阵阵嘲笑。
嗯,这就是当时我们的初中。
那两年,记得大家喜欢的还是许嵩、徐良和汪苏泷。那两年,我们初中有这么一批学生,他们喜欢被老师上课请出教室,却已经没有丝毫的抱怨之情,因为离开教室,意味着离开了约束,离开了枯燥。慢慢的,打架斗殴的生活方式在我们学校被看做是一种时尚的潮流,是活力青春的彰显。
现在回头看却觉着那么的可笑与无知。
他们做的最过分的事情记得是在2008年、我六年级的时候,那恐怕也是埋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记忆。12、3岁的花季,一些同学却已经喜欢用拳头解决一些事情,喜欢把虐待同学当做一种乐趣。记得到当时临近小学毕业时,每天的下午最后一节是自习。他们把教室紧锁,让两三名同学在楼道观察老师,然后在教室尽情的疯耍,如果有哪位同学反抗,他们会拿出索要同学钱买来的双节棍狠狠的摔到他身上,留下那久久难以消除的淤青。
2008年的这一年,他们挥霍着自己的青春疯啊疯,最终疯到突破了底线,甚至做出了让本本分分的同学在教学楼对楼下的工作的阿姨说极其污秽肮脏的话语的行为。我现在回想这份记忆仍觉得羞耻。
慢慢的,我发现自己与周围的同学走得越来越远,甚至有时候会觉着自己慢慢变得不那么合群。
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交到朋友,我也变得迷茫而无所措,为了合群开始接触Q宠大乐斗,每月用我母亲的手机偷偷买30MB的流量,然后每天仅用1MB去玩大乐斗,就为了和同学们之间有共同话题,那一年的自己,慢慢的走向了迷失。我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农活之外,他当时还要照顾我卧床良久的姥爷,早已经没有了额外收入。我们一家人仅仅能依靠的也只有我父亲的那辛苦的工资与农田里的血汗。我母亲节俭到会算每月的话费,尽可能的将不必要的支出一缩再缩。30MB的流量对我母亲来说已经是比较浪费的开支。
快中考的时候,我还没有大学的概念,我也不知道上学可以有什么好处,但我相信好好学习,可以远离这种环境,远离一贫如洗的县城,改善我的家庭,甚至会改变命运。这也是当时农村娃最简单最淳朴的初心罢。
快中考的时候,自己特别想进我们县城的第一中学,它是我们县最好的高中,彭麻麻就是从那所高中出来的。可惜自己不争气的成绩就在报考的边缘线,一般每个班级招收不到8个,而我在初中最后的几次考试却都是第10名。
中考的政策是如果考不进去所报考高中就没有高中可读,就会像我周围的大部分同学一样面临着分流,面临着进职业学院,面临着在18、9岁的年龄结婚生子,面临着尽早去当家庭的支柱,终其一生。
我纠结、犹豫、徘徊,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我可以走艺术生(艺术生分略低)来进这所高中。有的家长也会说,只要认真学习,哪儿都一样,哪儿都会出人才,金子总会发光。但是从自身的经历而言,这是多么善良的一句笑话,它会让你心甘情愿的放弃更好生活的向往,让你觉着平凡可贵。但殊不知,没有强大的定力,平凡亦是平庸。
庆幸的是中考时英语特别简单,自己没有让英语拉下太多的分数,以该校一榜指标生的名额进到这所高中,为父母省下近5000的二榜的费用。这也是我初入高中时颇为自豪的一件事情,虽然不能帮助挣钱减轻父母的压力,但是终于可以为他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时间悠悠荡荡,却在高一的时候迷失了方向。
自己由走读变成了住宿,课程慢慢的也变得纷繁复杂。早晨一小时晨读,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晚上还有三节课的生活单调平凡却未感到充实。
日子似流水一般的从我的指缝间流走,但成绩却不见提高,反而在一路下滑。记得进班级时排名23名,到下学期自己成绩滑到了40名。
儿时我作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管不住自己,童年就在发疯似的看电视剧。从三、四年级就开始近视,在初中时近视度数增加最快,近乎每年100度的疯涨,进高中时近视已经达到了5、600度。而高中的压力比初中要大得多,所以眼睛也是每天的酸痛。
看着自己的成绩,揉揉干涩的眼睛,望着时不时在宿舍楼顶嘶声裂肺撕喊的高三学子,心想,以我现在的能力,我还有机会进大学吗?我的未来又在哪里?甚至,有时还在思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等苦苦不得果的问题。每次思索后内心都是冰凉,似乎再这样下去我不但找不到未来,酒瓶底的眼镜也会越来越厚。那时的自己压抑到甚至想过辍学。
是啊,如果英语成绩仍然是在6、70分(满分150)左右,如果毕业后只能像初中的分流同学一样的话,自己读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现在开始学习技术,这样还能及早的养家糊口、减轻父母的负担。
现在回首望去,高一的自己原来是那么的脆弱不堪。甚至不需要别人的冷嘲热讽,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就可以把自己打败。我给我叔不断地打电话,他是我的精神支柱,他总是能拿捏到我的柔软,给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每次的通话都是以自己不停的呜咽结束,为了不愿回寝让同学们看到我的不堪,每次通话之前都要准备纸巾,将泪水一点点的抹去,将脆弱安静放在心底。从那时,我也学会了慢慢的纠正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初高中的巨大落差。
心态虽然变得逐渐平和,但是第一步的迈出还是如此艰难。记得年少的自己仍然不敢去办公室找老师答疑,仍然看见老师时双腿会不自觉的发颤,仍然怕问老师问题的时候迎来同学嘴角上扬的嘲笑,仍然害怕老师的训斥、哪怕仅仅是善意的规劝。现在看来毫无必要,甚至略有荒唐的事情,却是高一高二的真实写照。
那时的我真的有在努力,不断地找同学询问问题,找语文老师催促练字,找英语老师听写单词,找物化生老师答疑解惑。这么多老师对自己的教导仍然历历在目,每一次的字体指导,让自己软成泥滩的字体渐渐有了骨骼;每一次的单词听写、语法学习让从不及格的自己慢慢有了自信;每一次的答疑解惑,让自己对知识有了新的理解;慢慢的那份脆弱也在不断地消失。
高中自己可能会出现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会拿自己开涮,在同学们面前的我也就是疯疯癫癫,快乐的逗大家开心。那段很二的日子,那段难忘的友情值得我用一生去怀念。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己也从高一的自卑与迷茫,走到了高三这一人生的又一转折点。
心态已经比高一的时候平和许多。成绩也从高一的班级3,40名,到高二的20多名,再到高三的10名左右。为了更好地能在晚上多学一小时,自己在外面租了房子。说来奇怪,高三每天单调、每天都有收获的生活竟然让自己慢慢地品味到了幸福的味道。但我知道自己仍然很差很差,连进一本的几率都小的可怕,依然挣扎于每次的考试,依然平凡的要死。压力大的时候我就在操场一圈圈的跑,我就一遍遍读《花开不败》《高三祭》等文章,从中汲取希望。
高三的时候,为了鞭笞自己、调整心态,每次的考试后都要去写总结,去总结考试技巧,知识的盲点,自己的状态。到快高考时,不知不觉间,那本总结也记了有多半个日记本那么厚。
高三的时候,课下的时候自己不是在做题,就是在办公室和老师讨论问题,尽力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去攻克。放学路上是一路狂奔,吃饭的时间也是一缩再缩。
高三的时候,我总是我们班放学最后一个走的,每天回寝后都要将一天的知识点回顾,或者背几页《维克多新课标英语词汇》。我由于英语底子差,高三下学期将这本厚厚的词典来来回回背了三遍,不会的单词就贴在墙上。墙上的单词也逐渐从零增加至半面墙,再从半面墙减少到无。
高三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去操场跑到筋疲力尽,每次都会有为什么自己考试时不可再仔细一点,为什么非常简单的地方都可以犯错,为什么这次又考砸了的心情。可能吧,正是对自己的期望高,所以才让自己挣扎,到出成绩的时候却发现,哦,这次结果看来还和往常一样,甚至略有提高。
当高考已经近在咫尺,成绩却出现了阶段性下滑。但通过老师的指导,自己的乐观面对,在临高考时心态变得越来越好。同学们卖书的时候,我一本也没舍得卖,心想,万一考得不好还能复读呢,依照这三年的进步幅度,复读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就抱着这个心态,走进了高考考场。
考试时自己的“穿鞋戴帽”的成语不太会,考后就去百度搜了一下,一点都不怕会对自己接下来的考试有什么影响。
我真的已经可以乐观的面对接下来的一切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坏的结果就是复读我也能坦然地面对。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用的山东卷的理综,物理题的每一道多项选择题的题目都让自己摸不着头脑,很难用曾经做过的题目与知识去联系整合起来,我只能将多选变成单选,关于物理最后一个大题也仅仅做了第一问,生物的遗传计算由于时间不够一点没有答。就这样理综结束,虽然知道自己理综考的不好,但是仍然以平和的心态走完了英语的最后一场。
终于,终于,我的高中,这值得我去怀念的匆匆岁月就此结束。
成绩出来后有人欢喜有人愁。我的成绩仅仅刚刚过一本线7分,属于平常发挥。但,这个分数却变的那么扎眼。可能一些人不知道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自己连一些最偏远的211大学都没有资格去选择。在省内所有的一本线以上高校也仅仅能去选择最差的专业。班主任告诉我,目前最好的选择有两条,一条是提前批,另一条是山东省内的农村单招。农村单招是就读于山东某师范学校,毕业后需要在农村任职做老师拥有5年教龄后才可以选择其他地方发展。我不甘心,不甘心我的未来仅仅拘泥由于三尺讲堂,仿佛在进大学之前自己就能看到这一辈子的前途。
我试着打听提前批的消息,和父亲从早上到晚上将一个大学又一个大学的滤过。当我看着无从选择的大学,想过后悔,后悔为什么不能多考那么一两分,让自己可以不这么纠结,但,已枉然。
我寻求各种途径,在老乡群问我这个成绩可以报哪所学校。一个学长说可以选择他们的学校。我孤陋寡闻,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所大学。我百度这所学校发现是211后内心又是一片死寂。怎么可能,自己怎么可能以这么低的成绩进一所这么好的学校,他给我说的还是他们学校的王牌专业。他让我试一试,说有机会就应该把握住机会,万一受到上天的眷顾呢。是啊,万一受到上天的眷顾呢。
最终,提前批录取,我来到了渤海畔、黄海滨的这所海事大学。
大学后,我回顾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我乡镇的初中同学大多已经结婚生子。而我作为2015年69万高考报名人数中的最最普通,最最平凡的的一名,可以进到这么一所高校,已经是祖上庇佑。
大一,由于志不在海,我转了专业。现在专业中周围山东的同学比一本线高7、80分高考成绩也让我实在羞愧。没有任何天赋,惟有更加努力。
从初中至高中、从高中至大学每一次的过渡都看起来那么幸运,现在坐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打下这一个个字时仍然感觉难以置信。每一步步的改变已经让我这农村娃对社会满怀感激,又怎么敢辜负大学里面的一点一滴的时光。
转专业后,又是新的征途,新的开始。感谢这一路陪伴自己走来的师长、亲人、朋友、自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