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评价《资治通鉴》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
它记叙了王朝的兴衰成败,更讲述了帝王将相们的跌宕人生,给后人以无数的启示。
纵观全书,所有沉不住气,意志薄弱的人,全都早早就被淘汰。
懂得忍辱负重、心志坚韧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读了三遍后我终于顿悟,一个人最大的本事,莫过于能忍、肯熬。
1
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张耳和陈余。
《资治通鉴·秦纪三》记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灭掉了魏国。
秦王听说张耳、陈余是魏国名士,便发布公告,重金悬赏缉拿他俩。
无奈之下,张耳、陈余只好改名换姓,四处亡命。
后来他俩逃到陈县,充当里正(古时乡官的称呼)的门卫以糊口。
有一天,陈余犯了一点小错,正好被里正抓到,里正拿起鞭子就朝陈余抽去。
陈余大怒,当即就要还手。
这时,张耳在一旁偷偷拽了拽陈余的衣角,示意他不要发作。
陈余便强忍着心头怒火,低着头忍受着鞭打。
等里正走后,看到陈余一脸不服,张耳就把他扶到一棵树下,责备他说:
平时我和你是怎么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现今受了点侮辱,吃了点皮肉之苦,你就想和一个小吏以性命相搏,太不值得了。
听了这话,陈余这才幡然醒悟。
此后无论遭遇什么,两人始终保持克制和隐忍,隐姓埋名地活了下去。
直到陈胜、吴广起义,两人才出山,在乱世中建功立业,最后各自封侯拜将。
《素书》里说:“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
现实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各种羞辱和刁难。
选择忍,不是胆小没脾气,而是想将大事化小,把伤害和危险降到最低。
逞一时之快,固然可以出口恶气,但最终只会葬送前途。
忍住一时之气,尽管屈辱,却得以保留有用之身,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正如苏轼在《贾谊论》中写的: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在这世上,无论是保全自己,还是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得学会忍耐。
2
另一个故事关于史学家司马迁。
《资治通鉴》记载,司马迁出身史学世家,其父死后便继任为太史令。
年少之时,他便立志写出一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
公元前98年,大将李陵出征匈奴,结果战败投降。
消息传来,满朝文武纷纷弹劾李陵,唯独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最终触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盛怒之下,直接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他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未竟的理想,一咬牙,便接受了残酷的“腐刑”。
出狱后的司马迁,并没有一蹶不振。
面对身体残缺带来的屈辱,和他人的种种非议,尽管内心饱受折磨,他却默默扛住了这一切。
此后,司马迁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书的创作当中。
最终历时十四年的呕心沥血,他完成史学著作《史记》。
这部鸿篇巨制,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被尊为“二十四史”之首。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熬得住方成大器。
生在世间,生活总会给你各种劫难,或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或是一段难捱的低谷。
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只要咬牙撑住,等暴风骤雨过后,终会迎来晴天。
多少次被击垮在地,就多少次爬起来,渡尽黑暗便见光明,登过歧路便是顶峰。
3
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
人这一生,总是坎坷多过坦途。
而战胜困境,取得突破的关键,就是两字:忍,熬。
《资治通鉴》第五卷里记载了秦国宰相范雎的一生。
年轻时,范雎在魏国大夫须贾府中做门客。
有次,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知道范雎的名声,派人送去了十斤黄金。
须贾得知后,非常嫉恨,一回到魏国,他就诬陷范雎出卖了国家机密。
宰相魏齐便下令,让仆人用板子和荆条对范雎暴打,没一会儿就打断了他的肋骨。
眼看着自己就要被打死,范雎赶紧装死过去。
魏齐一看,就叫人用草席包裹了范雎,将他扔到厕所里,让喝醉酒的客人朝着他小便。
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羞辱,范雎却一动不动,直到天黑,他才找机会逃了出去。
后来秦国使者来魏国,他偷偷乘坐秦使的马车,离开了魏国。
到了秦国后,他本以为能获得重用,结果秦王根本不理会他。
那段时间,客居他乡的范雎,日子过得穷困潦倒,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可生活再窘迫,他也从不喊苦抱怨。
在咸阳城里,他一边刻苦读书,丰富自己的才学;一边关注各国动态,分析天下大势。
一年后,他主动上书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秦王一看大喜,立即让人请来范雎。
经过一番交谈后,秦王深深折服于范雎的才华,最终任命范雎为宰相。
《读书录》里写道:“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人生是场旷日持久的博弈,忍是生存策略,熬是厚积薄发的沉淀。
真正能成事的人,不会因一朝受挫就丢盔弃甲,而是会默默坚持,在不动声色中积蓄力量。
水到绝境是瀑布,人到绝境是转机。
熬得住,忍得了,只要生机不灭,即使被踩到泥土里,也终会有出头之日。
4
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块石头被劈成两半,一半被雕刻成了佛像,而另一半则被砌成台阶。
台阶愤愤不平,大声问佛像:为何你成了被供奉的佛像,而我却是被践踏的台阶?
佛像说:我经受了千刀万剐的雕琢,才有的今天,你呢?
听了这话,台阶羞愧得不再言语。
正如曾国藩说,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受得住世事磨炼,你才能将那些苦和痛,都锻造成向上的路。
《资治通鉴》里,还讲述了司马懿的故事。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司马懿和曹爽同时受命为托孤大臣。
由于出身曹氏宗族,曹爽本就实力强大。
加上天子年幼,一时间曹爽权倾朝野,他根本没把司马懿放在眼里。
没多久,曹爽就挟天子之令,将司马懿由掌管兵马的太尉,改任为毫无实权的太傅。
面对打压,司马懿不仅没有抗争,反而称病请辞,退出了权力中心。
因为这份忍让,曹爽也就放过了他。
但私底下,司马懿却韬光养晦,他一边联络亲信同僚,掌握时局动态;另一边让儿子司马师悄悄培养了三千死士。
公元249年,曹爽去高平陵祭扫,司马懿立即发动兵变,一举粉碎曹爽政权。
经过十年的隐忍和准备,司马懿成为最后的赢家。
曾国藩曾说过:“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全靠一耐字撑持过去。”
命运赐予的艰难与坎坷,正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眼下再屈辱再辛苦,只要你忍得下,熬得住,一定能从遍地的挫折中涅槃而出。
正所谓,经事长志,历事成人。
当你扛过去了,你会发现生活的种种刁难,往往是命运的另一种成全。
作家冯唐说:如果只读一部书,我就选《资治通鉴》。
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这个“治”字,不仅表示治国之道,更是包含了治身之道。
学会遇事多忍一忍,处世多熬一熬,不断修炼身心。
请相信,即便命运将你打落深渊,只要忍得住,必有抬头日,熬得住,终有回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