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的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淘宝网购数据显示,大约有7000万成年人每年会给自己买玩具,其中57%是90后。
而许多财务自由的成年人,会买一些“对小孩子来说可能有点幼稚,但对大人来说刚刚好”的玩具。(普通玩具,别想歪)
平日里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也总是能看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打卡KFC的联名玩具和各种各样的盲盒手办。
网友们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
有人小时候家长不让吃垃圾食品,长大后就疯狂往自己胃里塞“垃圾”。
有人小时候买不起好看的衣服,长大后就特别喜欢买买买、打扮自己。
人小时候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长大后就会加倍补给自己的孩子。
以上这种现象被媒体称为“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而这一现象在我看来有两个关键点,分别是缺失和弥补。
国庆那天,和我从小玩到大的表姑结婚了。妆容精致的表姑站在酒店大厅门口和来往的宾客笑脸相迎,她一脸富态的样子,差点让我忘了我们俩是只差一岁的同龄人的事实。
大学毕业后收到表姑的结婚请贴时,我突然惊觉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巨大的偏差,但细想,后知后觉这一切原来都是有迹可循的。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表姑就开始不停谈恋爱了。我读大学的时候,表姑更是早已步入职场接受了父母安排的一切相亲活动。
表姑也曾和我谈过她的择偶标准,第一就是要有钱。当时还在念高中的我,并不能理解表姑为什么这么着急结婚,也不明白为什么金钱是衡量爱情的第一标准。
童年时期,表姑的家庭不算富裕,但也衣食无忧。可父母平日节俭,对她在金钱上的支出也谈不上慷慨大方。
很多年前的一个儿童节,我看见过表姑蹲坐在家门口偷偷啜泣的样子。小朋友们约好了在公园溜冰玩耍,可小时候的表姑无论怎样小心翼翼地乞求父母,却始终没有办法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溜冰鞋,得到的只是一顿冷嘲热讽。在大人眼里,溜冰鞋不过是小孩一时兴起的享乐之心。
或许溜冰鞋本身确实无足轻重,但对于当时的表姑来讲,溜冰鞋是她当时作为一个孩子融入集体、快快乐乐度过儿童节的一张重要的门票,可她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我想,大概是因为童年的金钱和物质匮乏,才影响了她选择怎样的伴侣和自己的人生走向。
无论是金钱还是爱,表姑的丈夫刚刚好能够弥补她童年所缺失的几块。
心理学上有个“过度补偿”理论,是由阿德勒提出来的。他假设一个成人,如果儿童时期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将导致其今后在其一生中不断追求这种需要的满足。
这就好像一幅拼图,如果在小时候我丢失了一块,那么此生我将不断去追寻,为的是填补所缺失的部分。
写在最后:
没有人的拼图会是完整的。有的人缺少的是金钱的拼图,有的人缺少的是爱的拼图,有的人缺少的是赞美的拼图.....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大概是我们内心未得到满足的渴望,这也是一种对自我完满的追求,缺失从来都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