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提出疑惑:我知道人必须要先爱自己,才能有能力爱别人,可是我做不到呢?
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内心还对此有偏见。
很多人都会认为爱自己是自私的表现,也有很多词汇来赞美那些不自私的行为――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奉献精神等等。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有不同意见。
人,只有先盛满自己的爱之杯,才能将杯中的爱流淌给别人,你自己的爱之杯是空的,你拿什么去爱别人呢?
如果一味地掏空自己去奉献,不顾自己的感受,那也是不长久的。只有自己的爱之杯是满的,杯满自溢,那种源源不断流淌出的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才能够长久地滋润别人。
所以,有一句话叫做“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父母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由此及彼,你想要影响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首先是你自己有爱的能力,你自己是丰盛的,喜悦的,富足的,你的爱才能自然流淌,而别人也会感受到你爱的力量。
一味地掏空自己去奉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可能会积压负面情绪,因为从人性上讲,人都是自私的,你在一味地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时候就会产生“怨”。你为什么会“怨”,因为你的内心期待被爱,换一个角度,一味地奉献,不求回报,也是一种期望被看到,在索取爱的一种方式,所以又回到“人性自私”上面。
其实这个“自私”区别于狭义的自私,这个是“人性”上的自私,是动物性层面的属性。比如在面临饥饿的时候,母狮子依然会和小狮子抢食吃,而不会自己饿死,这是本能的话题,如果不自私,它就不能存活。
再比如植物,同一个空间里的花或者草,都是争先恐后地往高处生长,依次来获得更多的阳光。
当然,我不是宣扬大家要怎么怎么自私,而是,先照顾好你自己,你才能照顾好别人,你才有能力照顾好别人。如果颠倒这个顺序,就会产生“怨”。“怨”是很强的负能量,它可能会带来“自责”的情绪,那么“自责”又会促使“怨”。像滚雪球一样,直到某一个导火线点燃而爆发,这个时候杀伤力会达到一个不可预期的地步。
所以,对自己好一点,每天腾一点时间给自己,每个月给自己买一点东西,犒劳一下自己等等。事情虽小,但是意义重大,这是我在践行的一点。
今天听到一个朋友说:“我先给自己定了计划安排,但是计划安排好的事情没有完成,我就会自责,怎么办?”
我说:“放过你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如果是你的孩子犯了一个错误,或者没有达到预期,你会这样苛责TA吗?”
不会的。所以,把自己也当作你的孩子去看待,遇到挫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安慰自己,宽容自己,待以慈悲心,就会释怀很多。所以,换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也很关键。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宇宙的最初是能量的存在,其实,人体,从微微观的角度去看,是由7×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个原子组成,这些也都是能量的存在。
当人有情绪的时候,都是以能量的形式传递出去。“怨”“怒”本身是负面情绪,传递出去的是负能量,而“爱”“喜悦”和“富足”是正面情绪,传递出去的是正能量,接收到的人感受的到也是“爱”“喜悦”和“富足”。
对自己好一点,很重要,只有你自己的感觉好了,才能传递给身边的人以美好。当拥有美好的感觉,你的传递是自然而然的,想要去分享,想要去帮助,而这个时候传递的是由内而外的散发的美好,你的热情洋溢,你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让人听了,自然地接收到美好的频率。
每个月花10%的薪资为自己购买怦然心动的物品,犒劳自己。
每天空出时间,给自己,或健身,或阅读,或写字,或弹琴。哪怕10分钟也是好的。事先,我会和孩子说,妈妈需要10分钟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一开始可能不适应,但是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也会理解的。
当没有完成事先的安排的计划,我以前也会焦虑,“自己安排的没有完成,怎么办?”,我会自责,或者信心受打击。但是现在,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足够宽容,也会用一句话来安慰自己――“计划不能完成,通常是计划出了问题”。
每天早睡早起,吃健康的餐饭,照顾好自己唯一而神圣的庙宇,也是爱自己的表现。
这是我在践行的点。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