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间,没有什么比对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
电视剧中、音乐中、文学作品中、艺术作品中关于爱情的刻画可以说是多如牛毛,现实生活中人们恋爱的次数比过去八九十年代,也是增多了不少。
人们对爱情的态度似乎越来越开放了,但不愿意结婚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或许这意味着人们越来越有资本和勇气去等待那一个Mr.right了。
爱情究竟是什么?人们渴望爱情,对爱情又了解多少?
《爱情笔记》这本书是阿兰·德波顿的第一本小说,虽然出版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不过读完还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看这本书,完全不像是看小说,倒像是在看一个“爱情案例”的深度剖析。
基本的爱情故事是这样的:年轻的建筑师在飞机上遇到女设计师克洛艾,两个人一见钟情,下飞机后开始约会,然后正式确定情侣关系,陷入热恋,遭遇感情平台期,克洛艾移情别恋,分手,失恋,男主角重新开始一段新恋情。
这个爱情故事听起来没有丝毫的新意,完全就是绝大多数人恋爱的翻版。也正是因为这个爱情故事的普遍性,德波顿对爱情从头到尾的分析也显得更接地气。
里面有关爱情的哲理太多,让爱情这层迷雾散去不少,一边拍案叫绝,一边又在得知真相后,有些失落。
有时候,人们喜欢爱情、文学和艺术,就是喜欢那种朦朦胧胧,说不清讲不透的感觉,看破而不说破,留有余地,也许更让人收获美感。其实越是这样想的人,越是倾向于“浪漫主义”和“虚幻主义”。
爱情的产生,也多半跟幻想有关。德波顿指出,人们对爱的需求总是先于爱情。也就是说,先有爱的渴望,对爱的幻想和憧憬,才会产生爱情,爱上的人是人们的幻想对外界的投射。
比如川端康成的《雪国》里,岛村对叶子的喜爱,就是他内心对美的一种投射。徐志摩当时疯狂地追求林徽因,也受到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致于林徽因后来也说,“徐志摩爱的是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
爱情初始,两个人了解的不多,于是幻想的空间就多,等到两个人了解的多了,什么都熟悉了,幻想也破灭了,或者停滞了。所以德波顿说,人们陷入热恋通常是在彼此知之甚少的时候。
陷入热恋的人们,都好像给对方用了一个“美图秀秀”,一切缺点和瑕疵都被视而不见,剩下的只有美好。在热恋期,想要跟对方融为一体的感觉最为强烈,爱情的浪漫主义也在热恋期达到顶峰。
热恋期的爱情最撩人心弦,让人彻底地忘记自己,让人纯粹地感受到爱情的美好,自己被爱、被接纳、被欣赏的本能需求,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宠幸”。
也许这正是爱情最迷人的地方,也是人们容易在爱情中失去自我的原因。
太喜欢对方,太沉迷这种被爱的幸福,所以愿意为了心上人做出妥协和让步,他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他喜欢我什么,我就给他什么,而不管我内心是否真的喜欢。
感情是需要些许妥协的,但过分的妥协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就连张爱玲这样的大才女在爱情面前也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这种“低”相比爱情带来的幸福似乎不值一提,所以“从尘埃里也能开出花来”。
月有阴晴圆缺,爱情也一样有着它自己的节奏,热恋期过后,感情就进入平台期,德波顿认为,这个时候具有“马克思兄弟式思维”的男人和女人就会露出“真面目”。
什么是“马克斯兄弟式思维”呢?就是一旦真正地占有了一样东西,就瞬间对这个东西失去了兴趣。
比如男人在追求一个女人的时候,可以上刀山下火海,等到真的如愿以偿变成女朋友了,就失去了爱情的动力;再比如一个人没钱的时候对某样东西特别虎视眈眈,等有钱买到了,又觉得这东西其实也就那样。
现实生活中,拥有“马克斯兄弟式思维”的人不占少数,他们一方面对欲望有着强烈的追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破坏一种“隔空对望的美感”。
就像一条挂在房梁上的腊肉,饿的时候特别想吃,垂涎欲滴,用一切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味都不为过,但一旦开吃,腊肉就被打入“冷宫”,也许对待“马克斯兄弟式思维”的正确做法是,不停地调高“腊肉”的高度,调他们胃口。
男主角和克洛艾的爱情,自热恋期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各种摩擦不断又无法很好地解决,再加上两人无法再像热恋期那样,制造出让人兴奋的感觉,最终克洛艾移情别恋,与男主角正式分手。
德波顿在书中提到了恋人分手的问题。他认为,提出分手的一方往往会被看做“邪恶的一方”,之所以被视为邪恶,其实是“付出未得到回报”的一种怨恨心理,潜台词就是,我为你付出或者牺牲了那么多,你怎么好意思跟我分手?
如果要算“爱情账”,那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践踏或者玩弄他人感情自然是该被谴责的,但是德波顿认为,因情感问题而不是经济利益问题的分手,如果双方都在爱情中获得了真实的巨大的快乐,那么所谓的“邪恶的一方”就站不住脚。
小说中的男主角因为分手痛苦不堪,最终无法释怀而选择了自杀,不过侥幸的是,他吃的是维C泡腾片而不是安眠药,逃过一劫。
德波顿在这里“刻意安排”一出自杀未遂的戏码,其实是想警告人们,采用极端的手段来逃避痛苦,或者让心上人内疚,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行为。
他指出,人们无法在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是因为他在自我珍视和自我厌恶中,选择了后者。
分手几个月之后,男主角成功走出失恋的痛苦,并开始和新女友开始约会,新的恋情又拉开序幕。
爱情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如同哲学中的“我到底是谁”一样难以解释。但转念一想,事实上,也只有真正地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发展出一段成熟的爱情。
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和定义也多半是来自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乐观的人偏向于爱情是甜蜜的,悲观的人偏向于爱情是苦涩的,放荡不羁的人偏向于爱情是激情的,喜爱幻想的人偏向于爱情是浪漫的。
每个人的爱情经历都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都是他人生中珍贵的爱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