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悲伤,痛苦的人,是不会呼天抢地哀嚎不止的,如静水流深一样。
那些表面上喊着我很痛苦,我很悲伤的人,只不过是一种伪装者。
ta意在告知周围的人,你们要关注我,看见我,疼惜我,安慰我。。。。
呼天抢地,只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法和道具。
也许ta在掩饰,也许ta在自我保护。让别人无法质疑ta的悲伤和痛苦。
也许ta在这样的表演中,能获得一些好处:我都这么痛苦和悲伤了,你们就不要再指责我了吧。
我婆婆就是这样的典型。
她一直自责自罪着,认为她要是不把我公公送去医院做手术,我公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一定还活得好好的。
于是她天天在家哀嚎,告诉大家:你们看,我如此痛苦不堪,我都已经悲伤得快死了,你们就不要再指责我了。
其实并没有人指责她。
她这样做,无非是想让自己内心负罪感更少一些更好受一些。
她几乎将周边的朋友亲戚的电话打了个遍。而且乐此不疲循环往复。仿佛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她的痛苦。
就像她刚刚打电话给她的朋友说,要不是看到我每个月还能领几千块钱的工资,我就跟他去了。如果我跟他去了,每个月几千块钱没有了太不划算了。。。
在她心里,其实钱还是更重要。
不是说他们之间没有感情。携手走了几十年的夫妻,再怎么吵架打架,那份陪伴的亲情,是无法割舍的。
而是,她心里其实已经有了选择:我还是要好好活着,才能领每个月的工资。
她的深情,不敌工资。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逝者已矣,生者当笑着前行。大部分人另一半走后,即使悲伤一阵子,最终都能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所以,其实她心里已经做了继续活着的选择,但是,她必须得表现出很悲伤哀恸的样子,这样,才能抚慰她一个人独活的自私,仿佛这样,也是给对方的一种交待:我是真心舍不得你的。
我想起了电影《爱在记忆消失前》的那对老夫妻。
丈夫患了艾滋海默症,妻子知道他不久将于人世,他们于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告诉儿女,开着家里的那台老爷房车,去做最后的旅行。
当然旅途中发生了很多悲欢交加的故事。
最后,他们在房车营地,吃了药后,在车上做了最后的一次爱,拥抱着,直到药性发作,一起离世。
麦家的小说《人生海海》中的主人公,在丈夫去世后,收拾好他的一切后,给自己打了一针,随后安静地随他而去。
我也看过现实中有追随另一半去的老人,他们安静从容地安排好一切后,祥和地离开。
他们接纳现实,坦然面对死亡。
这是最深的深情。
如不能追随而去,好好活着,不抱怨,不指责,不愧疚,也是一份最深的深情。
像露西之于杰克。虽然杰克已经不会出现在她余生往后,但挂念如雕塑般镌刻在心底。
在她心里,他仍活着,以另一种她看得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