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Cov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不同于以往纯理论派的写法,它脱离于枯燥的理论解释,笔墨不生涩,七个要素(习惯)自成章节,又相辅相成。更高明的是,它表面说的是习惯,实质讲的是人性、认知。日常生活、工作中看似正常、普通的言行背后实际上隐匿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本书着实给我们惊鸿一瞥,让我们领悟生活场和工作场的成长、独立、关照。
认知和认知升级
我们经常会说“改变”二字,却不知改变之前先要树立正确的认知,才能达成“改变”,“人自智,查己则昏”。认知,看上去很抽象,具体化来说,所见、所听、所思、所行......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意思是认知是一个痛苦、窘迫的过程,不是撞破脑袋随便想出来,而需全面关照生命,用思维突破重重窠臼和牢笼,放弃自己与生俱来、习以为常的认知信道、方法和途径,切换到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信道上。柯维开篇就在写认知,扪心自问,“我事业十分成功,但却不知道还认不认识自己?我究竟在追求什么......我要做的事太多了,可是总感到时间不够用......”认知的形成,需要在众多噪音中生成信号,屏蔽和排除噪音。在千变万化的自己中找到那个不变的自己,形象的说就是寻找自己的那颗初心。这与你的智力无关,与你的信道有关。
著名的商战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讲男主角丁元英帮村民制定商业计划脱贫致富,但村民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囿于自己的传统观念选择撤资,没能见证公司的起死回生。男主人公丁元英说了一段经典台词“我救不了他们,我能做的,就是通过一种方式让他们接受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能救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这里讲的是观念的认知,认知对村民而言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在他们那里,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中。
认知是一支双人舞,既要自我认知,也要认知他人,对他人的认知需要通过倾听这个要素实现。倾听是一门艺术,用耳听、用眼神关注、用大脑思考、用心理解、用语言表达。在柯维看来,学会设身处地的倾听,不居高临下,不急不躁,不冒进,倾听他人的同时,反观自我,并充分表达意思,让对方真正了解真意,这就是一个充分沟通的过程:聆听-理解-回馈-表达,从而知彼解己。回到我们本然的生活、工作中,放眼望去,这样充分的沟通少之又少。比如,生活中两个人,通常会因为缺乏聆听,而话赶话,最后问题无疾而终,且感情溃败。比如工作中同事间的协作、合作中的谈判,往往由于聆听不够,而不了了之,生意崩盘。
在社工行业,有一句话很流行“爱人者自爱,助人者自助”。 你只有懂如何爱自己,才知道如何爱别人;你只有先让自己拥有能力,才能去帮别人;你只有先懂得尊重自己,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自我认知是认知他人的优先级别。
认知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共通的。一个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再到辉煌,这当中贯穿始终的是认知和战略转型升级,包括认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企业(企业定位),拥有什么样的团队和技术,能够做什么业务,并且已经做了什么。在与日俱新的今天,尤其要认知政策风向、精品行情,get行业的痛点,找到自己在行业、在客户心中的定位。这个定位和一个关键词有关“初心”(以始为终)。“初心易得,坚守难得”,而一个企业要走的长远,通常都有一颗不变的初心,这样的初心是愿景,是行动的指南针。企业的初心渗透在输入、生产、管理、输出的各个环节,并将其拧成一股劲儿,砥砺前行。
家教与竞争力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谈独立、成长。柯维的七个习惯,要求我们突破以往的思维设限,建立良好的做事习惯,这些习惯并不那么轻易养成,它们与教养之间有着难以割裂的关联。
著名管理学家余世维曾经讲过一系列的《家教与竞争力》,工作坊犹如道场,道场表达的是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来源于家教。从小学习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比如有些人工作并不尽全力,也不用心,总有一些让人看不惯的行为举止,事情总是留点尾巴,等人收拾,同样的错误或毛病,一再重复;比如面对自己脏乱的办公桌,不整理,影响整个办公形象却不以为然;比如工作总是很被动,不知道怎么做,不问也不学......这说到底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做事习惯。
我们极力地让人相信:“工作不出色,不是我的错,而是我眼前的工作压根配不上我。”这种态度从何而来?大约是起源于小学老师说“你孩子不笨,就是不用功读书”,然后做家长的听了心里很舒服。一个“不笨”的孩子,带着他沾沾自喜的小聪明,一路轻浮到底,最终一事无成。这是很多人的人生写照。
舒适地带
《菜根谭》里说,“一个人如果是生活在一种言言悦耳、事事顺心的环境当中,就是把此生放在毒液里泡。”这样的环境是一种舒适区,就是红楼梦里的温柔乡。
“ 我没有时间 ”“我被各种不可抗力困扰着......”类似的话听到太多......“我想做却不去做,我能做却不做,为什么......”我们骨子里天生有种惰性,列在你计划表里的很多事都被搁置,实质上你认为,泡沫剧、游戏、唱K、打牌、闲聊等等永远都比你阅读、学习更加有趣、更加有吸引力,更加不用动脑子。这是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巨大舒适地带,我们无需选择,基本怎么都能活。这个舒适区其实是我们没有痛感的监狱。所以,你看,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生活在舒适地带的“巨婴”,他们可能还比较聪明,技巧、知识没少学,但在生活、情绪上,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住,只要不顺心,就摆脸色,他们时刻需要别人满足自己。
远离舒适区,需要认知升级。正如柯维所说,“工作本身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人生最值得的投资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远离舒适区,要了解到,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要你认真对待,它就是你的修行所在。不要把工作当成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把眼前的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是对自己,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忠诚。
情感账户
“投资自己”这个词并不陌生,在柯维看来,自我提升的道路上势必需要进行自我投资,在身体、心智、精神、为人处事方面实现均衡的成长,其中之一就是建立自己的情感账户。工作光有业务能力、技巧还不够,还要为自己储存情感账户。说到底人与人之间总要讲情感。技巧这个词在诚信、善良、意志这些德行面前总显得有些班门弄斧。
正如书中所说,“你不是一座孤岛,圆满人生不限于个人的独立,还须追求人际关系的成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在于诚信。”
情感账户在心理学上,是对于人际关系中相互信任的一种比喻,它所带来的价值常常在关键时刻比真金白银更有用。柯维把情感账户里的“存款”分为六种类型:知遇之恩、无微不至、信守承诺、阐明期望(避免期望错位)、诚恳正直、勇于道歉。比如在团队管理中,如果没有事先的情感投入,一定难以真正赢得下属的信赖,下属也难以真心接纳来自你的批评。比如“地低成海,人低成王”,高处有高处的风光,低处有低处的景致。而善于在低处经营的人,最后往往能到达人生高处。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别透支你的情感账户。
眼力见
统合综效,说的是要素和事件的互联关系。“一个果表面上看是一个结果、一个对象,其实它是一个事件,而这个事件很可能是由一连串的事件汇聚交织起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永远是看不见的。”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区别在于存在一个“盲点/维”(blind spot)。我们观察世界的时候,对要素的感知是一方面,但真正构成我们竞争力的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认知能力—眼力见。
技巧重要,还是品德重要?只看现象,还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些都是一种眼力见。柯维谈忙要忙得有意义,辨别事情的轻重缓解,这其实是一种眼力见。他还讲到双赢思维,既让自己活好,也让别人活,这是一种眼力见。他谈全面关照生命,从身体到心灵,从自己与自己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需要一种眼力见。
结语
古代先贤们一直都在谈变,孔子有言曰,“温故而知新”,《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鞅变法、文艺复兴、洋务运动......不变是初心,变是常态。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自我迭代、认知升级是一场自我救赎的战役,所谓不破不立。若问世上有救世主吗?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上帝只在你我的心里,真正的救世主,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一个人如何得救?靠知识和智慧走向自我完善之路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