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和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高中同学A在微信上聊天。
A说,W你知道吧?出事了!
我还没反应过来,出什么事?
A接连发来几段语音,大意就是W得轻度抑郁症了,老婆也和他离婚了,孩子丢给老家的父母,自己一个人现在过得惨兮兮的。
在我印象中,出身农村的W,一直是个非常刚强的人,自我掌控力很强。
记得高中无论多冷,他早晨雷打不动都要起来跑步,而且全年坚持冷水浴。
后来,考上了一所北京的211大学,毕业后留京进入大型国企。
我跟他联系不多,因此近况不太熟悉。从A的口中,我大致知道了W后来的故事。
工作业绩突出,娶了企业副总的女儿。三十出头顺利提拔中层管理岗位。
在外人看来顺风顺水。只有与他要好的几个同学知道,他的压力比谁都大。
作为人们口中的凤凰男,老婆在家中颐指气使。老丈人还好,丈母娘总是对他很挑鼻子竖挑眼。
作为技术骨干的他,提拔到管理岗位,面对几十个人的团队,既要管技术,还要管人事。
他为人一丝不苟,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几次跟下属发生冲突,不少人对他有意见。
他也在自我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断给自己加大压力,像他一直做的那样。
于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参加了各种演讲口才、沟通技巧、管理心理培训。
朋友说,都不敢和他聊天,讲不了三句话,就开始正能量的成功学一套一套的。
再后来,婚姻失败,工作也从中层管理岗位调整到一个闲职。
现在还是经常参加各种培训,一花就是上万块。朋友说他有点魔怔了,总不相信自己为什么做不好?
听完W的故事,我努力回忆他的模样,只记得带着眼镜,瘦却总是神采奕奕的样子。
我想,他像是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弦,拼得太狠、压抑太过,已经失去了弹性,希望他不要崩断。
2
钟二毛老师说,世界上最大的扯淡是——你不行,因为你不努力。
这句话深得我心。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好高中,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
越是出身贫苦家庭的孩子,越是逼自己逼的越狠,我就是这样的。
记得高中时,我们学校设的重点班又叫“农村班”,里面九成是各地农村考过来的孩子。
那种刻苦精神令人吃惊。W就是其中的代表。高中时的学霸,因为高考发挥不佳,才没有考进心仪的985大学。
这些人,努力刻苦的程度,一般人难以想象。他们不会有考上大学松一口气的想法,而是愈加努力。工作以后,不放松,结婚以后,更不能放松,尤其是男人,反而对自己逼迫更狠。
因为对自我的要求太高,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又太少。一切都只能从自身挖掘潜力,挖到最后透支了身体、透支的精神。
最近媒体报道了不少过劳死的新闻,多是人到中年,又以男性居多,从农村和小城市凭借自己的努力拼搏一路走来。
并一直努力拼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想想这个社会,加在中年男人身上的压力是复合式的。既有精神的压抑,又有物质的压迫。
男人的标准,从来都和女人不一样。男人的压力,女人很难体会。这是一种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差别。
“三十而立”这个词,好像专指男人。
3
最近读了一本书,《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日本行为管理科学家石田淳的著作。
不厚的一本小书,讲自我管理的,我却从里面读出了人生况味。
三十多岁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开始发生变化。
以前一些稳固的信念,变得不那么坚定。比如对“意志”“态度”“性格”这些概念的迷信。
正如石田淳一开篇就强调的那样,意志靠不住——
认为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够比别人更加努力,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就能够成功,认为改变自己首先必须让自己变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也正因为你有这种想法,所以你才一直都没有改变。
这和我们通常的理念多么不同啊。
我们总是被告知,只有意志坚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很多人自暴自弃,就是认为自己没有意志力,性格软弱,所以难以成功。
现在想想,是不是颠倒了行动和意志的顺序呢?
那些取得成功的人,有没有可能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行动才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呢?
石田淳还指出许多人的一个认识误区——积极思考好,消极思考不好。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振作起来,不要消极,面对任何问题都要积极思考。”
听上去无比正确的一句话,对吧?
可是石田淳却告诉我们——
人类并不是能够时刻保持积极态度的生物。谁都有软弱的一面。所以强迫自己“积极思考”会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出现冲突,从而导致精神方面出现问题。
我们之所以想让自己“进行积极思考”,是因为觉察到自己陷入了消极的状态。而在这时最应该做的是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
现在,在我们的周围充斥的成功学,以及由成功学衍生出来的鸡汤文,总是在强调要积极思考,要努力。
从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怎么忘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只重视内因,忽视外因,岂不是堕入了唯心主义?
所以,适当的时候,学会原谅自己,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确立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切莫心为物役。
4
那么该怎么办?
石田淳提出,通过行动来进行判断的原则——
你应该向别人展示的不是你坚强的意志;同样的,你也没有必要对自己展示坚强的意志。你只要取得结果就够了。而要想取得结果,必不可少的是行动。
行动,行动,行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那么,W同学不是也积极地采取行动了吗?他错了吗?
我想,他可能错就错在一直优秀,目标一直太远大。他难以在短时间克服长期形成的性格和能力短板,却又想在迅速逆转不利的局面。
一旦期待的目标在现实中受挫,很容易导致自我否定、一蹶不振。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悦纳自我,不走极端,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一步一步来,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但是,现实的压力和工作的节奏,往往让人急于证明自己。
具体怎么做?石田淳给出了ABC模型和MORS法则——
ABC模型——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对于分解过后的每一个具体目标和任务,分析前提条件、采取行动、达成结果,周而复始、积少成多。
MORS法则——
M=Measured(可测评)
O=Observable(可观察)
R=Reliable(可信任)
S=Specific(可明确化)
MORS法则的核心是——可量化,对所有的目标,尽量用可以数量化的标准来确定任务,减少心理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ABC模型和MORS法则最终的目标是,达成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通俗地说,就是“认同自己”。
不再把自己逼到极限,不依赖自己的感觉,而是通过不断地积累小而正确的行动,慢慢地树立自行,慢慢达成目标。
在到处都在传授“三十分钟读一本书”“一个月读三十本书”这样的秘籍的时代,请放慢脚步,慢慢来,反而比较快。
5
石田淳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
请将宝贵的时间都用在实现目标和让自己变得更好上,但请千万不要有“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的执念。
什么是执念?执念就是妄念,就是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
吴晓波给他女儿写过一篇文章《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里面说——
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中年男人,要学会欣赏路边的风景,而不仅仅是远方的目标。
中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妻儿的一片天,是父母的主心骨。
一定要记住,要做工作的主宰,时间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
只有真正平衡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人生。
突然,想起多年前刘德华的一首老歌《回家真好》——
电话不停在吵,老板不停在闹
总逃不开工作表做完了又来了
怎样也甩不掉
回家感觉真好,别管世俗纷扰
把一整天的面罩,忙和累的大脑
都往热水里泡,让每一颗细胞忘掉烦恼
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
每一砖一瓦用爱创造
家里人的微笑是我的财宝
等回家才知道自己真的重要
双手能为家人而粗糙
啊多么荣耀那么骄傲
你为我把饭烧我为你打扫
啊回家的感觉实在真的太好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大河,那么中年男人已经进入了河道的开阔段,看岁月静好,观人间百态,沉静而不喧嚣,坚定地向前慢慢流淌,奔向更为辽阔的海洋。
这是河东西的原创文章,首发简书。
喜欢的话请点赞支持,如需转载请简信联系。